普洱茶:时间的积淀空间的跨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13专题 > 2013国际茶业大会 > 会议报道 > 正文
中经搜索

普洱茶:时间的积淀空间的跨越

2013年05月21日 16:05   来源:普洱日报   

  2013国际茶业大会·第八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将于5月25日-27日在普洱举办,令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个以茶为名的城市和与城市同名的绿色产业上。历经多年的发展实践,普洱茶在时间的深厚积淀中实现着空间的不断跨越,呈现着历久弥香和声名远播的双重品牌

  普洱茶的历史悠久是有太多“证据”的,这里茶树类型齐全,是名副其实的“古茶树博览园”、中国乃至世界茶树资源的重要宝库、世界茶树原生地中心地带。普洱有距今3540万年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有目前发现最早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镇沅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群落;有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唯一古老的澜沧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山是目前所发现的栽培型古茶林中茶树面积大、历史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2012年,全市共有野生茶树群落面积117.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面积18.2万亩,生态茶园总面积146万亩,总产量7.9万吨,总产值60.3亿元。

  从远古而生的普洱茶是云南省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名茶,在承载着深厚历史的同时,它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现代化,实现着标准普洱、科学普洱、养生普洱的不断跨越。

  普洱茶生产的标准化是和数字化、工业化相统一的。近年来,普洱建立符合国家标准以及国际质量标准的生产和质量监督体系,依靠引进天津天士力帝泊洱等大企业入驻普洱,加快普洱茶产业的大工业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普洱茶产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打造科学普洱茶产业,普洱从2008年以来全面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把提升和发展普洱茶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普洱茶产业快速高效发展。在“科学发展”新战略、新科技、新理念的推动下,茶产业呈现了以科技、品牌、产品创新为支撑,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推进产业大发展的格局。

  在标准普洱和科学普洱的基础上,普洱着力打造着养生普洱茶产业,将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注入其中,对90多万亩现代茶园基地进行生态改造。通过配套种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植树造林,改善茶园宏观环境条件,创造一个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形成一个以茶树为主的生物群落,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建设生态复合生态茶园,全面提升茶产业发展,为普洱的秀美山川增色添彩。

  从资源富集到养生普洱是一个历史前进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发展的时间积淀,使普洱茶从得天独厚完成了向现代化的华丽转身。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