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各地质量信息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着力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021年12月24日 09:04   来源:中国质量报   

  找准突破口 打好组合拳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着力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 刘铁辉 记者 彭 燮

  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条主线,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在优化审批服务方面,广西市场监管局以大力度取消生产许可证审批项目,将发证产品种类由61类压减到10类;以高限度下放审批权限,将电线电缆、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及容器、化肥、食品相关产品5类产品审批权委托下放至各设区市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以快速度优化审批程序,对电线电缆等4类产品实行告知承诺,企业获证时间从60个工作日压减到1个工作日;对实行“先审查后发证”的6种产品,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比国家规定的时间缩短了10天,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在保障质量安全方面,广西市场监管局始终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政府关切的产品当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该局开展为期4个月的燃气器具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排查经营单位3700多家,立案600多起,扣押涉嫌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家用燃气灶、燃气热水器8000多台;组织电线电缆质量安全“联查联打联治”专项行动,共检查生产和销售企业898家,查处案件6起,查获产品货值70万元,协助市场监管总局查办案件1起,对210批次电线电缆产品开展质量监督抽查,依法处理不合格产品11批次;对462批次成品油开展质量监督抽查,依法处理不合格产品13批次;先后开展“护苗助老”关爱行动,儿童和学生用品、老年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对254批次儿童和老年用品开展质量监督抽查,依法处理不合格产品42批次;对塑胶玩具、儿童口罩等175批次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处理问题样品16批次;对916家生产许可获证企业进行全覆盖监督检查,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平台,将检查结果上传至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充分利用限时整改、帮扶提升、书面告诫、行政约谈、行业公告、案件移送等多种手段,打好事中事后质量监管“组合拳”。

  在助力高质量发展方面,广西市场监管局致力于打通企业质量提升“堵点”,让企业放下包袱,让监管释放压力。该局持续开展“进100家企业,解100项难题”巡回式质量帮扶活动,结合广西蚕茧发种量、碳酸钙保储量、人造板生产量等位居全国前列的产业优势,打造产品质量监管“一市一产业、一品一特色、一企一对策”的“广西模式”;深入开展碳酸钙、包装饮用水、茶叶等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和技术服务,在河池市召开广西包装饮用水质量提升现场会;帮助47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70个,制修订相关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7项,为企业提供免费检验技术培训服务500余人次,提供检定、校准等计量技术服务200余台件,帮助50家企业获取香港优质“正”印认证证书;完成23台锅炉节能诊断、节能调试,完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技术服务,共有22家企业获得42张低碳产品认证。

  广西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起步就提速、开局就争先”的工作要求,着力构建“135”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即一个平台:产品质量智慧监管平台;三张清单:企业产品质量清单,质量监管责任清单,重点监管目标清单;五个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协同处置机制,安全共治机制,产品追溯机制、信用监管机制。对重要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按照“一品一档”“一企一档”的思路,用信息链串起产业链、利益链、风险链和责任链,加快产品质量智慧监管向纵深推进。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