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各地质量信息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东完善标准体系助力“南粤家政”高质量发展

2021年11月01日 10:21   来源:中国质量报   

  □记者 王 越

  今年以来,广东省已经制定发布了11项家政服务省级地方标准,具备一定规模的标准体系护航“南粤家政”高质量发展。

  “南粤家政”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动的一项民生工程。2019年8月,广东省全面启动实施该工程以来,全省相关部门通过加强家政服务系列标准的研究制定、宣传贯彻和组织实施等各项工作,以小切口推动服务大变化、解决就业大问题、满足民生大需求,促进“南粤家政”标准体系、诚信体系、服务体系、产业体系高度融合。

  作为家政行业主管部门,广东省商务厅今年4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首批7项家政领域地方标准,填补了广东省家政服务领域多个标准空白。商务厅成立了广东省家政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过制定发布家政系列地方标准以凝聚行业共识,明确社会公认的基本要求,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启动“南粤家政”工程标准体系规划,并发布路线图,印发“南粤家政”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围绕健全标准体系、完善信用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权益保障等多方面,指导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南粤家政”高质量发展。

  启动“南粤家政”工程以来,广东省人社厅围绕母婴、居家、养老、医护四大重点项目,推进信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探索。人社厅以标准开发为重点,提升培训质量,制定培训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全省已开发培训课程标准27个,完成10本“南粤家政”培训教材编印,发布了12个培训补贴标准。

  据悉,涵盖家政服务各领域的标准体系,聚焦推动“南粤家政”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突出对家政企业经营和家政服务员服务“两个行为”进行规范,体现了家政服务的“底线要求”,明确政府的监管要求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理顺了“四个关系”(即政府、企业、服务员和消费者四方都能通过标准更好地定位自身角色),促进家政服务社会协同共治。

  作为“南粤家政”工程标准体系的技术支撑机构——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张定康介绍说,该院围绕新形势下市场对家政服务的迫切需求,对标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大力推进标准制定工作。目前已经发布的标准,涉及家政服务、家政信用、家政机构管理、家政培训等,实现基本家政服务全链条覆盖。标准不仅明确了行业公认的基本要求,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家政服务员提出明确要求,填补了广东省家政服务众多领域的空白。如《家政服务企业培训管理规范》对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和培训实施程序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利于推动企业规范包括岗前培训、回炉培训在内的内部培训;《家政服务合同管理规范》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以标准的形式拟定了家政行业全覆盖的各种合同范本,其中,“家政三方服务合同范本”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填补了行业空白。

  “企业借助标准可以不断校正自身的经营管理行为,提高家政服务的质量层次,增加优质家政服务供给。家政服务员可以对照这些标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规范自身的服务行为,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水平。”广东省家政服务示范企业广州亿邦中佣到家家庭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杰介绍,该公司的家政服务员从登记、体检、培训到上岗,都有一系列标准规范,仅家庭卫生清洁就有228项细化服务标准。

  信用难追溯、服务难测评……阻碍家政行业良性发展的堵点,依托标准体系渐渐被疏通。《家政服务员信用信息管理规范》等多个信用类标准,将家政诚信建设变得可视化。家政服务员“人证合一”验证正在广东各地加速推进。目前,广东省家政服务公共平台已录入服务员信息81万多人次,完成验证人数超过11万人,均居全国前列。通过打造市场导向、多元培养的培训标准体系,“南粤家政”近两年累计培训逾77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123.7万人次。

 

(责任编辑:佟明彪)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闁圭儤鍤﹀☉銏犵睄闁割偆鍣ュΛ鍛存⒑閸愬弶鎯堥柟鍐叉捣缁牓宕卞☉娆忎缓濡炪倖鐗徊浠嬪几閵堝洨纾奸柟鎷屽煐鐎氾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