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早抓小 防患未然
浙江省组建覆盖广泛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
中国质量报讯 (朱沁沁 记者 曹吉根)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近日下发通知,推动在11个设区市市场监管局建立风险预警交流分中心,分类监测33大类食品风险。同时该局还向全社会公开遴选有影响力的检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成立监测站,提升风险发现能力。
该局的目标是围绕风险收集、分析、预警、处置,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完善食品抽检数字化协同应用场景和构建新型风险评估模式,最终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抓早抓小,防患未然”。
在今年年初,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已经设立了省级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中心(以下统称省风险中心),配合该局食品抽检处统筹管理全省风险信息监测网络,还与网络媒体、社会大咖、重点企业、高校食品专业学院(系)等建立风险共享交流机制,常态化、多渠道开展风险信息监测与收集。目前,浙江已在杭州老爸评测、农夫山泉、嘉兴雅培、浙江经贸学院及浙江药科大学等10余家大型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设立风险监测站点,开展日常风险信息预警交流。
抽检监测是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的“雷达兵”和“千里眼”。近年以来,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统一部署,“国家、省、市、县抽检事权四级统筹、各有侧重”的抽检监测体系已经确立,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计划刚性强、程序约束多、标准依赖性大”等短板弊端。
面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和层出不穷的非法添加等新问题,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坚持以打击非法添加风险为重点,打破传统工作模式,织密风险监测网络,创新风险监测方式方法,强化风险信息挖掘与抽检数据深度分析,多点并进,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
查找风险,必须突出一个“快”字。为此,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围绕效率对监测工作作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以“揭榜挂帅”“总包分包”形式,由省风险中心按照“快节奏”“小批量”原则统筹分配任务,相关承检机构结合各自专业特长主动申报揭榜,大大解决了传统抽检任务招标流程复杂、公示时间长等问题。为更快发现案件线索,相关技术机构组织资深抽样人员模拟顾客、批发商等以买家身份采取“现场买样、事后填单”的形式实施 “靶向”抽样,以最快的速度掌握风险情况。
今年上半年,浙江累计组织开展“小快灵”专项监测任务12个,每个专项都实现了3天内完成抽样、1周内完成检测、10天内出具风险分析报告的工作目标。同时跟进项目进度,发现问题立即联动市县扩大监测覆盖面。半年来,省风险中心先后组织9次专家会商研判会,撰写了染色葱、有害牛肚、小龙虾洗虾粉、甜蜜素杨梅等专报信息10篇,其中茶叶草甘膦专报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染色葱、有害牛肚等得到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主要领导批示。相关风险隐患由省食药安办牵头开展风险闭环整治。
省风险中心还建立了梳理风险隐患清单制度,结合今年上半年日常监测发现的风险,梳理16大项全省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组织两次系统内和多部门的风险交流联席会议,邀请农业农村厅、卫健委等成员单位和高校、行业专家多层次预警交流。积极拓宽风险预警交流渠道,在国内首家创办省级风险信息快报,至今已累计发布20期,还出版了5期风险预警交流期刊,共享、分析、研判相关风险,解读国内外标准。
为与社会共享风险信息,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抽检处还积极运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栏目,打造官微“食品安全抽检播报”“沁姐说食安”等品牌栏目,制作科普宣传小视频,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解读、科普宣传,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风险交流。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