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知识产权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代表之声)

2021年10月14日 09:13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知识产权事业未来15年发展作出的重大顶层设计,是新时代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宏伟蓝图,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如何推进《纲要》落实?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局长麦教猛:

  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全力构建高质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打造聚民心集成服务。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优化省级服务窗口功能,扩大市级服务窗口布点,打通知识产权服务全链条,实现“一站式”服务。

  二是打造智慧化标准服务。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智能化建设工程,制定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服务标准,大力发展高水平的专门化服务机构,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率。

  三是在广东打造枢纽型湾区服务。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知识产权数据交换,探索建设大湾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互融互通,在助推“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人民日报记者 姜晓丹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马一德:

  建设现代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依法对实施违法行为的市场主体、不法分子予以严厉打击,才能捍卫知识产权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制度功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建设现代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必须以产权保护为基础,推进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集约化改革,并推动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多层次参与、多元共治的协同保护格局。首先,继续推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民法典和产权制度理论为底层逻辑和根本遵循。其次,推进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集约化改革,推行司法保护专门化以及司法一体化,推动行政保护从简单管控向现代治理转变。最后,还要推动形成国家力量、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协同保护的大格局,实现创新市场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和资源配置到位。

  (人民日报记者 贺 勇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

  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

  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创新运用,依赖于良好、顺畅的市场运行机制。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创造机制,健全运行高效顺畅、价值充分实现的运用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化运营机制。

  中小企业是创造知识产权的“潜力股”。要深化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和重点辅导服务,指导企业建立自身知识产权战略,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提高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占领市场。

  积极推进商标品牌建设,推动进一步挖掘老字号传统技艺和品牌内涵,支持老字号的创新研发工作。在地方政府部门的统筹下,开展商标品牌、知识产权、质量、标准化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不断提升全社会商标品牌意识,带动提升当地商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人民日报记者 史自强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

  守住企业创新的命脉

  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守住企业创新的命脉。通过《纲要》实施,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提升司法审判效率,同时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避免知识产权滥用情况的发生,比如对“商标连续三年未使用”的撤销申请人身份、举证责任要做清晰的规定,防止有人试图通过行政、司法方式干扰市场上的权利主体,获得非法利益。

  《纲要》中提到,到2035年,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基本形成。这关键在于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企业要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培育高质量成果,为企业融入新发展格局赋能。知识产权工作要同步于企业的研发战略和市场战略,在研发项目立项初期、大规模研发经费投入前,进行具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专利检索,了解这一技术领域的整体趋势和状况,为研发提供全面的技术信息支持,否则将会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

  (人民日报记者 田豆豆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4日 19 版)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