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禾尽起,盈车嘉穗,乡村振兴战略下荆楚大地农村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日前,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发布会“农业农村篇”,“十四五”期间,湖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多举措护航“荆楚粮仓”硕果丰盈。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关乎民安,粮食关乎国运。从当阳50万亩沉甸甸的水稻,到竹山“良种化、特色化、规模化、智能化”美得像幅画的万亩稻田,增产的密码藏在技术进步里,合理密植、机械插秧……每一寸土地的潜能被挖掘到最大程度,这既是粮食产量的提升,更是湖北奔向农业现代化的“加速跑”。
湖北的农业科技创新,远不止于此。汇楚智生物选育的“E两优2300”水稻在枣阳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小面积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为903.4公斤,超出湖北水稻平均亩产约300公斤,超出国家超级稻产量标准约120公斤,产量获得标志性大突破;中科水产研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研发出了无肌间刺武昌鱼,化解“吃鱼卡喉”难题的同时带动水产品价值链攀升;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打造的“稻再鸭菇”生态立体种养循环模式,以鸭除草、菌肥田换来的“五重”产业增值单亩产值可达1万元……湖北大地上的这些科技果实,汇聚成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丰收。
但湖北的农业转型,并非单一维度的技术突破,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变革。湖北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打造农村产权交易一体化平台,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制度性障碍;洪湖市乌林镇搭建“水乡铺子”直播基地,联动电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将洪湖特色农产品纳入数字化供应链,实现月销450万元,带动百余人就业;省农业农村厅秉持“人才、创新双驱动”理念,以“楚天英才计划”为牵引,累计培育领军、“头雁”、实用人才及高素质农民超49万人,营造了良好人才生态,为“鱼米之乡”建设筑牢人才根基。农业现代化不是某一环节的“独角戏”,而是生产、生活、生态的“交响乐”。从要素市场化到生态价值化,再到人才专业化,湖北正以多维改革重构农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更为抢眼的是,湖北眼光“远”。以“湖北菜籽油”为品牌,加快推进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湖北是油菜生产大省,抓好“双低菜籽油”“高油酸菜籽油”等特色品牌,2025年夏收油菜籽总产达到300万吨,中油杂501等高产新品种含油量达50.38%,16个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开展规模化种植;创新“花经济”,荆门沙洋县80万亩油菜花海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拉动旅游综合产值20亿,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品牌强农,成为湖北农业现代化的“必选项”和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上,湖北以科技创新的翅膀、系统革新的帆船,向着农业强省的星辰大海驶去。
作者:袁蕴萁(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唐家墩街道)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