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规范主播行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2022年06月28日 09:21   来源: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近日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最受关注的亮点之一,是对主播相关资质提出明确要求: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较上年增长6080万,占网民整体的90.5%;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较上年增长8652万,占网民整体的68.2%。随着网络直播影响力不断增加,网络主播队伍也在日益壮大。网络直播在激活消费市场、传播科学知识、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网络主播的进入门槛很低,导致一些三观不正、素质不高的人员进入了网络直播行业。他们为了追求流量不择手段,挖空心思炒作,让网络直播乱象频出。《规范》明令禁止的31种违规行为均具有典型性,可以说是不良网络主播的行为画像。

  相比搞怪恶俗博眼球的行为,一些网络主播冒充专业人士,随意曲解专业知识误导受众,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更大。一位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网上有许多做心理疏导或情感疏解的主播,他们大都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资质,却打着心理学的幌子,分享所谓的心理治疗方案,甚至给一些受众测评是否患有抑郁症。这样做完全是混淆视听,既会让一些没有心理问题的人误以为自己患了心理疾病,也会让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错误地判断病情贻误治疗。类似的“江湖郎中”各行业领域都有:伪教育专家误人子弟、冒牌律师误人官司、假财经专家损人钱财……

  所谓“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现实生活当中,专业人员从业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比如医师需要获得医师资格证,律师要获得律师证等。网络是现实的延伸,在网上从事专业性的活动,也应该具备相应的资质。简言之,必须为网络主播设定一定高度的门槛,为其直播行为划定一条清晰的红线。

  事实上,对在专业领域从事直播活动的人员提出身份认证要求,《规范》并非第一次。2021年1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对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公众账号,应当要求用户在注册时提供其专业背景,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获得的职业资格或者服务资质等相关材料,并进行必要核验。而在《规范》发布之前,一些平台已经意识到资质认定的重要性,制定了相应的平台规则以规范主播行为。比如,2021年4月,抖音发布《抖音医疗社区公约》,明确禁止非认证用户使用医生描述,禁止其发布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用药等医疗相关内容。

  有学者指出,《规范》给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生产者设置准入门槛,其直接结果是将那些不具备职业资质的主播清出场,让该行业领域向“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方向回归。而赶走滥竽充数者腾出的市场空间,会由真正的专业人士补充进来,也是对专业人士更好的保护。当然,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也对应着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这意味着专业人士犯了错要承担更重的责任,受到更严厉的惩处。规范之下,专业人士就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能力,给用户呈现真正高水平的、理性的、体现人文关怀和知识积淀的优质内容,这样才能将网络直播的内容市场引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出台《规范》只是给网络主播行为划出了红线,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严格执行《规范》,让其中的规定真正能够落实落地。一方面,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网络主播的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和规范引导,让他们以《规范》为镜,对照自律;另一方面,建立网络主播信用评价机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推行信用联合惩戒制度,让网络主播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