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质量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遏制“过度包装”需要法治力量

2021年07月05日 11:30   来源:人民法院报   吴学安

  “过度包装”所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又助长奢侈浪费、畸形消费的不正之风,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近日,一则“前高管倒卖废纸箱牟利超68万元”的新闻登上热搜。网友们惊叹“废纸箱能卖这么贵”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关注到了过度包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乱象正愈演愈烈,成为行业“标配”。2020年,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一份抽查结果显示,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存在过度包装问题,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普遍性。

  “过度包装”所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又助长奢侈浪费、畸形消费的不正之风,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尤其是“奢侈包装”造就的“美丽垃圾”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目前国内每年产生的2亿吨生活垃圾中,就有4000万吨是包装物。

  尽管我们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铺张浪费、破坏环境的“奢侈包装”却屡禁不止。诸如什么“天价月饼”“豪华粽子”仍如过江之鲫,混迹于市场,还有那些含金带银,名贵烟酒的“套装”等,更是身价高得离谱。由此可见,摒弃过度包装,提倡绿色包装,不能仅靠商家的自律,更需要法治的力量。

  所幸的是,近年来国内已全部启动食品包装市场准入,过度包装被列为监管的重点之一。而严格的量化规定,无疑将成为一把遏制过度包装的利器,也为今后的执法操作提供了依据。现在国家已经明确将抓紧研究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建立完善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加快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制定和完善包装物生产和使用标准,明确规定包装物的容积、材耗、成本等指标,形成完整的包装物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和税收调节作用,制定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切实加强对包装物及其回收利用的管理,强化对过度包装的处罚力度。

  消费者早已开始厌倦商品奢侈无度、花里胡哨的包装。作为商家也应该意识到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充其量只能取宠一时,靠卖“皮”赚钱势必走向式微。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