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优质粮食工程如何助力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刘亮)金秋九月,浙江省湖州市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田挂满沉甸甸果实。“下个月就能收割了,预计今年粮食生产能达3000吨左右。”该合作社负责人孙建龙说。
为提高中国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水平,满足消费者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中国官方自2017年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在这一工程帮助下,孙建龙与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不仅获得了优质种源和现代化种植技术,产出的优质粮食也由订单企业直接回收。合作社因此扩大了种植规模,初步实现标准化生产。
“目前,合作社从种子到成品大米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孙建龙表示,该合作社已有6个家庭农场,面积3350亩。初步形成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已取得多方成效。官方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已建成40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开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促进提质减损并带动农民增收;新建和改造提升1500多个粮食质检机构,从源头上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各省份支持建设389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县,为粮食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优质粮食工程还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今年汛期,安徽省阜南县因蓄洪遭受重大损失,但得益于优质粮食工程提供的专家和技术资源,该地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在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看来,粮食产业链条越强韧、布局越完善,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抵御风险能力就越强。“有相应的加工流通能力和产业链掌控能力,能够生产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粮油产品,并及时把产品供应到消费者手中,才能真正实现粮食安全。”
全球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引发国际社会对粮食问题的广泛关注。张务锋强调,尽管中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疫情的大考和检验,但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仍是当务之急。
目前,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如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产业链条融合程度、粮食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
张务锋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保障供给是总目标,市场需求是导航灯。”张务锋说,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短缺品种调,向优质特色调,更好适应广大民众粮油消费需求升级要求。(完)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