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权威发布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国狠抓农产品质量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

2021年01月12日 13:59   来源:中国质量报   

  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之路

  我国狠抓农产品质量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

  □ 徐建华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农业产业发展,事关公众身体健康。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之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二级巡视员董洪岩表示,这些年,我国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努力实现生产源头可控;一手抓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加强标准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实现了农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七年稳定在96%以上,2020上半年达到97.5%,比2001年提高30多个百分点,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能够保持稳中向好发展的态势,得益于以下具体措施。

  狠抓责任落实,不断推动各级政府提高重视程度。农业农村部开展国家农产品安全县创建活动,引导各地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考核分数权重平均由2.5%提高到5.8%,质量安全由部门工作升级为政府行为,检测、监管、执法能力全面提升。目前,我国已正式命名两批共计318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平均每个县监管人员数量由创建前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年财政预算由不足30万元增加到200多万元。安全县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9.3%,比创建前提高2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达到90%,比创建前提高20个百分点。

  强化过程管控,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目前,我国已制定农药残留国家标准7507项、兽药残留国家标准2561项,基本涵盖主要农产品和主要农兽药品种,农兽药限量标准与CAC标准一致率超过90%;制定农业行业标准6416项,基本覆盖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农业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创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示范场1800多个,稳步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4.6万个。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围绕突出问题隐患,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瘦肉精、兽用抗生素等7大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打击突出问题。近5年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859.6万人次,检查生产企业1058万家(次),查处问题13万起,清理关闭生猪屠宰场4471个,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链条式质量安全问题。联合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打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出动监管执法人员119.7万次,巡查检查44.7万次,检查门店和企业数110万家,查处问题1.7万个,曝光案件数3050件。

  强化风险防范,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预警能力。农业农村部连续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计划,覆盖31个省(区、市)298个大中城市、123个品种、130项指标。随机确定抽样地点和抽样对象,加大“三前”抽样比例,建立起覆盖主要城市、产区和品种、参数的监测网络。中央财政监测经费每年达到3个亿,省级层面监测经费平均1600万元。目前,我国共有部省地县级质检机构3293家,检测人员3.2万人。组织认定105家风险评估实验室和148家风险评估实验站,对粮油、蔬菜、畜禽、奶产品等重点食用农产品开展风险排查,组织开展农畜水产品中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和鸡蛋中农药残留专项评估,为解决公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注重制度机制和体系队伍建设,不断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修订完成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管理条例,制修订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监测管理办法、检测机构考核办法、追溯管理办法等多个部门规章。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探索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目前,全国2760个涉农县均开展了试行工作,试行范围内生产主体覆盖率达到35%。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11万家生产经营主体注册使用,共生成追溯批次15万条。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