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照骗”说不!平台打击力度再升级

2025-03-31 07:39 来源:国际商报

  ■ 本报记者 李子晨

  AI合成的假商品图、过度美化的“种草”笔记、加美颜滤镜的带货短视频……近年来,“货不对版”已成为电商行业亟待整治的痼疾之一。

  “看全网同款都是一个图,分不清哪家是正版”“搜索页全是AI模特图,完全分不清实物”“看图片是呢子大衣,收到货却是聚酯纤维”……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AI照骗”的吐槽屡见不鲜。AI假图虚假营销,引发诸多不满和投诉。

  不良商家利用AI低成本批量盗用商品图,仿冒爆款商品,在导致消费者踩坑的同时,也让原创商家苦不堪言。“模特图被AI换背景直接就用了,价格挂得更低,销量还比我们高。”一位原创男装品牌负责人表示。还有商家反映,用肖像权投诉模特图被侵权,对方通过AI换脸继续盗用,维权成本极高。

  针对这一行业乱象,淘宝3月27日发布新规,率先启动AI假图治理,严厉打击利用AI假图欺骗消费者、侵害原创品牌商家的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和原创商家的权益。同时,其也向全行业发出倡议:规范使用AI生成图片,保障商品信息真实,一起加入对AI假图的全面治理。

  据淘宝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将明确认定“商品材质或款式不符”“效果失真或夸大效果”“不存在场景导致商品失真”“抠图贴图感明显失真”等AI假图典型场景,上线识别模型,通过“源头拦截”、“存量清理”和“标识提醒”等举措,对平台AI假图进行全面治理。

  据悉,在商品发布端,平台将实时检测和拦截失真图片。同时,还将在商品详情页上线AI合成提示标识,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拦截过度合成、AI夸大的假图近10万张。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关生成商品图被商家广泛应用。不过这一“让做生意更简单”的新帮手却也让一些不法商家看到了“商机”。他们利用AI等技术合成方式呈现显著失真的与实际不符的商品效果图,即AI假图,包括但不限于AI虚构商品效果、抄袭拼接原创款式、篡改商品材质或功能、伪造拼接虚假场景等。AI假图的存在,既误导消费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又扰乱商家生态,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AI可能没有价值判断,但AI的使用者必须有判断,平台必须具有价值取向。”淘宝方面强调,AI的发展和使用应该提高消费体验、促进原创、保护合法商家权益,而不是成为“黑灰产业”违规获利的工具,“跨平台盗图、山寨抄款、过度美颜等问题仅靠一个平台无法根治。我们也向全行业发出倡议,规范使用AI生成图片,保障商品信息真实,一起加入对AI假图的全面治理,让行业回归品质竞争。”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4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从源头治理AI作假。随着AI应用进入深水区,规范应用迫在眉睫。“淘宝治理AI假图开了个好头。但推动AI向善,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只有将创新约束在真实、诚信的轨道上,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位AI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今年以来,淘宝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电商行业向好,除治理AI假图之外,还落实了打击“羊毛党”、治理恶意店群、打击山寨、打击抄款等一系列举措。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向“照骗”说不!平台打击力度再升级

2025年03月31日 07:39   来源:国际商报   

  ■ 本报记者 李子晨

  AI合成的假商品图、过度美化的“种草”笔记、加美颜滤镜的带货短视频……近年来,“货不对版”已成为电商行业亟待整治的痼疾之一。

  “看全网同款都是一个图,分不清哪家是正版”“搜索页全是AI模特图,完全分不清实物”“看图片是呢子大衣,收到货却是聚酯纤维”……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AI照骗”的吐槽屡见不鲜。AI假图虚假营销,引发诸多不满和投诉。

  不良商家利用AI低成本批量盗用商品图,仿冒爆款商品,在导致消费者踩坑的同时,也让原创商家苦不堪言。“模特图被AI换背景直接就用了,价格挂得更低,销量还比我们高。”一位原创男装品牌负责人表示。还有商家反映,用肖像权投诉模特图被侵权,对方通过AI换脸继续盗用,维权成本极高。

  针对这一行业乱象,淘宝3月27日发布新规,率先启动AI假图治理,严厉打击利用AI假图欺骗消费者、侵害原创品牌商家的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和原创商家的权益。同时,其也向全行业发出倡议:规范使用AI生成图片,保障商品信息真实,一起加入对AI假图的全面治理。

  据淘宝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将明确认定“商品材质或款式不符”“效果失真或夸大效果”“不存在场景导致商品失真”“抠图贴图感明显失真”等AI假图典型场景,上线识别模型,通过“源头拦截”、“存量清理”和“标识提醒”等举措,对平台AI假图进行全面治理。

  据悉,在商品发布端,平台将实时检测和拦截失真图片。同时,还将在商品详情页上线AI合成提示标识,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拦截过度合成、AI夸大的假图近10万张。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关生成商品图被商家广泛应用。不过这一“让做生意更简单”的新帮手却也让一些不法商家看到了“商机”。他们利用AI等技术合成方式呈现显著失真的与实际不符的商品效果图,即AI假图,包括但不限于AI虚构商品效果、抄袭拼接原创款式、篡改商品材质或功能、伪造拼接虚假场景等。AI假图的存在,既误导消费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又扰乱商家生态,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AI可能没有价值判断,但AI的使用者必须有判断,平台必须具有价值取向。”淘宝方面强调,AI的发展和使用应该提高消费体验、促进原创、保护合法商家权益,而不是成为“黑灰产业”违规获利的工具,“跨平台盗图、山寨抄款、过度美颜等问题仅靠一个平台无法根治。我们也向全行业发出倡议,规范使用AI生成图片,保障商品信息真实,一起加入对AI假图的全面治理,让行业回归品质竞争。”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4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从源头治理AI作假。随着AI应用进入深水区,规范应用迫在眉睫。“淘宝治理AI假图开了个好头。但推动AI向善,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只有将创新约束在真实、诚信的轨道上,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位AI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今年以来,淘宝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电商行业向好,除治理AI假图之外,还落实了打击“羊毛党”、治理恶意店群、打击山寨、打击抄款等一系列举措。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