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计量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2024-11-15 10: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技术和产业,计量被喻为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也将随着产业变革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近日,记者跟随市场监管总局计量调研行在苏州了解到,苏州市场监管部门首创开展了质量创新联合体建设,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质量基础设施、专家智库和行业协会等共同组成质量创新联合体,构建质量协同发展生态,相关产业横向联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质量创新联合体解决了一系列产品性能和品质档次“卡脖子”“瓶颈”问题,形成质量改进成果近千项。结合质量创新联合体建设,苏州市场监管部门一体推进质量、标准、检测、认证等综合服务,2023年以来惠及企业近1.5万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000余个。

  聚焦新需求 计量技术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苏州),其研制的一系列显示屏亮色度参数在线校准装置,有效满足了目前显示器件生产企业对于亮色度测量仪器在线实时校准的新需求。

  按照质量管理要求,亮色度测量仪器需要定期送国内或国外的计量实验室进行量值溯源,国内的量值溯源周期一般为7天到30天,国外的周期一般在30天以上,特殊情况下甚至需要三个月,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效率。而且一些亮色度测量仪器为产线集成设备,实验室仪器通常也与五轴自动化测量系统集成在一起,拆装较为困难,因此提出了现场校准的需求。

  据介绍,该中心通过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在不停线停产的情况下,对在用亮色度多参数测量仪器进行现场校准,既保障生产不中断,也贴近仪器实际使用工况,使得实验室和产线测量数据更加精准,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控。

  适应数字化、智能化 计量助力产业转型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计量工作面临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计量校准的数字化、智能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有助于企业效率变革和质量管理的提升,AI技术的发展以及各行行业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也为计量仪表的智能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数字化时代需要计量的现代化,便于计量结果的存储、分析。

  记者在国家核电运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了解到,在数字化时代,由于核电计量领域存在多种非电输出信号仪表需要进行检定和校准,如指针式温湿度表、油面温控器、流量压力表等,这些仪表由于没有电信号输出,在检定和校准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示值读数的读取与计算,人为影响因素大,读数结果难于进行溯源。另外,人工读取读数依靠经验,结果的分辨率很难得到保证。对于这类仪表的检定和校准工作费时费力,难于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计量。

  该中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先后开发了多个核电厂非电信号输出仪表的智能化校准装置,具有成本低、识别结果准确可靠、效率高,可以克服人工计量存在的主要缺点,在提高准确计量的同时,可以建立更加明确的量值溯源体系。

  以油面温控器全自动校准系统为例,其校准效率提高二倍以上,校准结果结合图像表达清晰,识别分辨率大大提高,指针识别准确度达到0.1℃左右,可以满足量值溯源需求。

  据介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电信号输出仪表的全自动校准,对于计量系统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变革,相关成果还可以在国家计量机构、企业计量部门进行推广使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检定数量较大的部门具有更好的使用价值。(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计量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15日 10: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技术和产业,计量被喻为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也将随着产业变革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近日,记者跟随市场监管总局计量调研行在苏州了解到,苏州市场监管部门首创开展了质量创新联合体建设,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质量基础设施、专家智库和行业协会等共同组成质量创新联合体,构建质量协同发展生态,相关产业横向联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质量创新联合体解决了一系列产品性能和品质档次“卡脖子”“瓶颈”问题,形成质量改进成果近千项。结合质量创新联合体建设,苏州市场监管部门一体推进质量、标准、检测、认证等综合服务,2023年以来惠及企业近1.5万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000余个。

  聚焦新需求 计量技术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苏州),其研制的一系列显示屏亮色度参数在线校准装置,有效满足了目前显示器件生产企业对于亮色度测量仪器在线实时校准的新需求。

  按照质量管理要求,亮色度测量仪器需要定期送国内或国外的计量实验室进行量值溯源,国内的量值溯源周期一般为7天到30天,国外的周期一般在30天以上,特殊情况下甚至需要三个月,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效率。而且一些亮色度测量仪器为产线集成设备,实验室仪器通常也与五轴自动化测量系统集成在一起,拆装较为困难,因此提出了现场校准的需求。

  据介绍,该中心通过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在不停线停产的情况下,对在用亮色度多参数测量仪器进行现场校准,既保障生产不中断,也贴近仪器实际使用工况,使得实验室和产线测量数据更加精准,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控。

  适应数字化、智能化 计量助力产业转型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计量工作面临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计量校准的数字化、智能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有助于企业效率变革和质量管理的提升,AI技术的发展以及各行行业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也为计量仪表的智能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数字化时代需要计量的现代化,便于计量结果的存储、分析。

  记者在国家核电运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了解到,在数字化时代,由于核电计量领域存在多种非电输出信号仪表需要进行检定和校准,如指针式温湿度表、油面温控器、流量压力表等,这些仪表由于没有电信号输出,在检定和校准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示值读数的读取与计算,人为影响因素大,读数结果难于进行溯源。另外,人工读取读数依靠经验,结果的分辨率很难得到保证。对于这类仪表的检定和校准工作费时费力,难于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计量。

  该中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先后开发了多个核电厂非电信号输出仪表的智能化校准装置,具有成本低、识别结果准确可靠、效率高,可以克服人工计量存在的主要缺点,在提高准确计量的同时,可以建立更加明确的量值溯源体系。

  以油面温控器全自动校准系统为例,其校准效率提高二倍以上,校准结果结合图像表达清晰,识别分辨率大大提高,指针识别准确度达到0.1℃左右,可以满足量值溯源需求。

  据介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电信号输出仪表的全自动校准,对于计量系统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变革,相关成果还可以在国家计量机构、企业计量部门进行推广使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检定数量较大的部门具有更好的使用价值。(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