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礼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提升乡村民宿产品和服务质量,把乡村民宿打造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品。《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为其高质量发展指出了具体路径。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近年来,不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都对乡村旅游作出明确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举措。这给乡村民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让“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更多人美好生活的刚需。不同于传统的酒店住宿,兼具便捷性、多样性、特色性等于一体的乡村民宿,给游客“沉浸式”体验风土人情、近距离感受烟火气息提供了与众不同的方式。尤其是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量中远途旅游被周边游所取代,更让乡村民宿成为旅游界新“网红”。
但随着乡村民宿数量的井喷式增长,行业发展出现了质量、服务等参差不齐、乱象丛生的状况。价格天差地别、涨价随意任性、安全隐患突出、消费过程“潜规则”多、住得不舒心还要担心安全等等,成为很多游客吐槽的焦点,严重影响了乡村民宿旅游体验。《意见》的出台,给如火如荼的乡村民宿产业注入了新动力,也为乡村民宿提升软硬件条件,实现规范化、品质化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是此次《意见》出台的目标。可以说,乡村民宿要从“网红”走向“长红”,难在品质,路也在品质。《意见》提出了“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整体要求,为提升乡村民宿发展质量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以往那种“空出几间房、随便装一装、服务跟不上、品质更别想”的粗放式、“一窝蜂”式的路子行不通了。不论是乡村民宿的经营者,还是当地的相关规划和监管部门,要真正树立品质化意识和长远发展理念,围绕设计规划、建筑质量、装修装饰、服务水平等,以及文旅融合、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等各个方面,强化宣传引导和规范监管,全方位提升乡村民宿旅游和消费体验,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民宿+”的多链条发展,增强乡村民宿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民宿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成为乡村旅居、生活体验、牢记乡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同时,提升乡村民宿品质,要重标准,但不能唯标准。标准化建设是确保乡村民宿品质的重要一环,但民宿的特色在差异化,如果千篇一律,乡村民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如何在保持差异化的同时实现标准化,反之又以标准化助力差异化发展,是乡村民宿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意见》提出,“推进实施旅游民宿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培育一批乡村等级旅游民宿。鼓励各地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民宿建筑、食品、服务等地方标准。”其中,因地制宜是关键。也就是说,既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硬性要求,补足乡村民宿在规模、硬件、服务上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加强人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夯实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又要强化品牌化发展理念,根据不同地方的文化习俗、建筑特色、饮食风味、气候特点等不同情况来打造差异化乡村民宿产品,丰富乡村民宿的内涵,延伸其“住”的上下游产业链,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同质化发展问题,推动乡村民宿行业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让游客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好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
全面提升乡村民宿服务质量、发展效益、带动作用,高品质的乡村民宿产品供给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始终坚持质量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才能提升乡村民宿发展效益,深化乡村民宿多产业深度融合的载体作用,进一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经济、留住乡情乡愁,以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