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文礼
“超过85%的老师来自985、211大学”“原价4200元的常规暑假班,限时秒杀199元/科”……浏览网页、进入购物软件、打开朋友圈,坐地铁、乘公交、逛商场,随处可见的校外培训广告可以说“无孔不入”。
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违法违规广告行为,充当了校外培训机构贩卖焦虑、乱象丛生的“急先锋”。良莠不齐、夸大营销、虚假宣传……不仅让学生成为谋利工具,让家庭蒙受经济损失,而且还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校外培训广告迎来“强监管”
“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谋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今年5月21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作出全面部署。
校外培训机构广告行为正在戴上“紧箍咒”——7月26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意见》,明确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
中央有部署、群众有期盼,监管部门有回应。随着“双减”新政正式落地,校外培训机构广告宣传迎来了“强监管”时代。
近期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全系统开展重点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其中,加大违法违规广告监管力度成为重要环节。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今年6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公布一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典型案例,对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掌门1对1、华尔街英语、哒哒英语等13家校外培训机构,予以共计3650万元的顶格罚款。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开展“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培训类广告清理整治行动以来,截至7月15日,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教育培训类虚假违法广告案件545件,处罚金额923万元。
进一步严格规范广告投放
8月17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出台,对严控校外培训机构广告宣传投放提出明确要求。
8月初,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加强教育培训广告监管的提示》,其中包括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等要求。
在严格控制校外培训广告投放的同时,各地针对违法违规广告投放,也保持了严管的高压态势。8月2日,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结合2021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依法查处多家校外培训机构发布违法广告等行为。其中,学大教育、ABC外语培训学校、51tal k因发布违法广告被点名,分别被罚款123.5万元、18.13万元和50万元。
来自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上海市有关部门重点开展中小学校园商业广告专项检查,开展利用教育类App发布广告的专题监测,共查处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各类违法广告案件163件,罚没款2438.5万元。
严禁培训广告搭教材“便车”
与在主流渠道和公开场合的广告投放行为相比,在各类录取通知书、教材和教辅中夹带培训机构广告等“润物无声”式的行为,更是让家长们防不胜防。
《意见》强调,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
在校园内违规开展广告行为,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4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1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明确规定中小学教材中不得夹带任何商业广告或教学辅助资料的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
8月10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明确“地方课程教材出版发行不得夹带任何商业广告或变相商业广告,不得搭售教辅材料或其他商品”。
杜绝商业广告,教育“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发力。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第七十四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
7月21日,教育部等6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开发适用于中小学生使用的安全浏览器等软件和教育学习平台,从严限制广告,杜绝不良信息,保障学生绿色上网。
而今,随着“双减”新政全方位落地,人们期待各方联合发力从严监管,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广告行为形成强大震慑,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依法依规开展商业营销和广告宣传,真正实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的初衷,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