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品牌儿童电话手表的一系列社交功能催生灰色产业链。好友点赞高、级别高的账户受到追捧,甚至被以一定金额交易。在孩子们的交际圈中,这种“点赞”也蕴含隐形价值,成为“社交货币”。让人担忧的是,付费代运营、刷赞小程序等“网络灰产”出现在部分中小学生的生活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本应是培育创造力的、充满想象的海洋,而非商业市场的下一片“蓝海”。
值得肯定的是,电话手表的诞生和迭代的过程中,一些功能可以说是想家长之所想,打电话、发信息、实时定位等,同时也开发出了一套机制方便家长管理,一键防护守护了孩子的安全。但是社交功能向低龄化发展,甚至引入一些“游戏规则”,可就僭越了其特有的“职责”。
电话手表的使用者以低龄儿童为主,主要功能应当保持在“联系”和“安全”范畴内,孩子们的“社交”应该更多在真实的现实中,而不是从小起就成了“网络原住民”。设备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网络世界的窗口,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在这方广阔的网络空间里,有着超乎未成年人心智的“诱惑”。一旦社交属性中包含了“成就”“竞争”等令人着迷的游戏元素,就很难保持其纯粹性,而不可避免地向商业属性靠拢,点赞、等级也就有了“价值”。也许其衍生出的各种“灰产”并非设计初衷,但不可否认,网络空间的利益体系“下沉”至此,正是植根于这种需求之中。
有人辩解说,厂商或者内容平台构建者只是设计了规则,怎么使用是用户的事,这种观点属实有些诡辩。自我控制、理性判断和预见后果的能力较弱,是未成年人的共性,家长、商家、监管需共同维护一个良性的环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追求“用户黏性”、构建“社交生态”的商业实践,必须划定清晰的底线,不能将尚未具备完整判断力的未成年人,简单地视作商业目标与数据流量。
从传统媒介到随处可见的梯屏、户外屏,从手机软件到各类游戏,一套“注意力经济”的逻辑被商家广泛应用,以精心设计的商业策略引导付费和转化。互联网时代,人们可能难以完全跳出这样的商业环境,但需要警惕的是其过度延伸。电话手表的核心价值是安全守护,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也要有相应的边界,而不应成为攫取少年儿童注意力的窗口。
评论员 刘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