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大厂商开启“透明显示”掘金之旅

2024-03-26 15:03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2024年以来,“透明显示”迅速走红:联想推出全球首款透明Micro LED屏概念笔记本电脑ThinkBook、三星展出首款透明MicroLED电视、LG 推出全球首款无线透明 OLED 电视、海信推出AR智能透明屏冰箱……

  从一项充满科幻色彩的前沿显示技术,到终端应用落地在多个生活场景中使用,透明屏正在加速走向大众,而全球各大厂商也由此开启了一场关于“透明显示”的掘金之旅。

  网红概念“卷土重来”?

  显示屏进化的尽头在哪里?除了不断飙升的分辨率、刷新率、亮度等常见的参数外,“透明化”正在成为各类新型显示技术追逐的一项关键新指标。

  “看起来像是一块透明玻璃,用起来却是一块显示精彩画面的屏幕”,这是对透明显示效果最直观的描述。通过把充满未来科幻感的显示效果带进现实世界,透明屏为人们的各种生活场景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2024年以来,透明显示的热度居高不下,众多厂商纷纷高调地将自家的透明显示产品推向大众视野。

  在1月初的CES2024上,三星展示了其首款类似透明玻璃的Micro LED屏,采用极小的Micro LED芯片和精密的制造工艺,弱化了板块间的接缝和光折射,展现出更加清晰的图像。LG带来全球首台4K无线透明OLED电视。这款77英寸的大屏透明电视在按下遥控器后,能够从普通电视变成透明的玻璃,让用户看到电视后方的内容,而关掉电视时则化身为家中的装饰物。

  2月26日,联想集团在MWC上首次对外展示了其最新概念产品——透明Micro LED 显示屏笔记本电脑ThinkBook。这台17.3英寸的透明笔记本拥有无边框的屏幕、透明的键盘区域以及给人以悬浮感的底座设计,轻松营造出一种未来科技的梦幻风格。值得关注的是,利用AIGC技术,透明屏幕能够将物理对象与数字信息相结合。联想表示,AI与透明显示技术的结合,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与数据及应用程序交互的方式,为开发新功能和新形态提供了可能性。

  3月份,海信在AWE展会上带来搭载透明屏的智能冰箱。通过将传统的冰箱门替换为透明屏,用户可随时查看冰箱内的存货情况,同时可触控的透明屏还能显示出冰箱内部的温度和湿度等信息。

  事实上,“透明显示”相关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14年,LGD就宣布研发出18英寸的柔性与透明OLED面板,而小米曾在2020年8月正式推出过全球首款量产上市的透明OLED电视,但约5万元的售价,让这款超前的产品并不那么接地气,最终消声于市场。

  当透明显示终端产品在2024年各大消费电子展上频频亮相,是否预示着 “透明显示”的专属时代即将来临?

   OLED和Micro LED“两强争霸”

  透明显示能否大规模推向市场,关键在于显示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从显示技术种类上看,LCD、OLED、Micro LED都可以实现透明化,但在原理和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

  据了解,LCD透明屏原理是通过对液晶屏进行微创新来提高通透性及采光性能,但由于LCD是被动发光,需要背光源,不能实现真正透明,且受限于箱体,其应用灵活性有限。奥维睿沃研究总监荣超平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目前LCD上透明显示应用较少,原因在于其“非自发光”的特性,当去掉背光层,显示单色画面还好,外置布光比较自由,可一旦要显示彩色内容,布光就比较局限。

  “透明显示主要应用方向是在OLED和Micro LED显示技术上。”荣超平指出,透明OLED和Micro LED 电视都可以实现近乎玻璃的纯透明效果,能够融入各种环境空间。但是Micro LED的可变性更强,通过消除模块之间边界的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形状、大小和比例定制屏幕,因此其产品不仅可以扩大尺寸,还可以改变外形规格。

  不过,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敏看来,透明OLED综合表现更好。他表示,在透明显示领域,OLED基于其自发光和有机物的原理,和LCD、Micro LED相比,在透明度、轻薄效果、形态可塑性、良率成本以及能源效率等方面会更具综合优势。

  从显示厂商的布局来看,透明OLED和透明Micro LED成为企业青睐的两条路线。

  LGD是透明OLED的强劲推动者,并于2019年首度将透明度为40%的55英寸透明OLED产品实现商用,其产品已被应用于购物中心、博物馆、地铁等场景。三星目前看来押注的是透明Micro LED路线,并认为由于透明MicroLED显示屏相比透明OLED屏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受环境光的影响也较小。友达投入Micro LED技术研发十余年,今年1月在ISE展上首次展示多款透明Micro LED显示器。友达指出,公司的Micro LED透明显示技术具有高达60%以上穿透率及广阔视角。

  京东方在透明OLED和透明MLED方面均有布局,2021年完成55英寸透明OLED产品开发,2022年宣布在LED透明显示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发出超高透过率主动式驱动MLED透明显示产品,透明度高达65%以上,亮度超1000nit。TCL华星和利亚德布局透明MLED,并于2021年推出了全球首款玻璃基透明直显MLED系列显示屏。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显示企业的路线选择各有侧重,但无论是透明OLED还是透明Micro LED,从技术层面看来已经蓄势待发。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强调,国内外很多企业在透明Micro LED技术上有所积累,实力差异不大,目前的瓶颈还是在产品的商业化落地上。

  商用场景“潜力无限”

  随着透明显示逐渐走红,最令人关注的是,它最具落地可能性和潜力的应用领域以及形态是什么?

  董敏告诉记者,透明显示主要还是用在发布和传达信息的数字标牌方面,具体会涉及车载航载窗户、智慧展陈、建筑装潢设计、商业零售以及智能家居家电等。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透明显示已经渗透到多个商用应用场景。

  在交通领域,透明显示正在普及。目前,北京、深圳、重庆、宁波、青岛等地的部分地铁轨道交通线路已经使用了透明显示屏。车辆启动后,乘客不仅能在车窗上看到列车运行、轨道交通换乘、紧急服务、天气情况等一系列信息,还能同时观赏到车外的风景。

  在文博领域,透明显示屏与虚拟现实、媒体艺术等融合,强化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体验。例如,中国考古博物馆在2023年共引入了十余块透明OLED屏幕用作文物展柜。这些透明展柜凭借出色的显示效果、“透明”的差异化形态,以及强大的互动体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透明屏让博物馆参观变得更有意思。

  在商超零售场景,透明屏出现在商超建筑的墙体、店铺的橱窗上,吸引更多顾客打卡和购物。在企业办公方面,透明屏出现在了企业展厅、会议室里......

  不过,多位受访人士也直言,受制于成本较高,透明屏的大规模商用还有待时日。“在大尺寸产品上,透明显示将最先应用在商用场景上,等待技术进一步成熟,成本下探,才有机会向电视等消费场景渗透。”荣超平向记者表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殷俊红)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中国家电 > 今日更新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球各大厂商开启“透明显示”掘金之旅

2024年03月26日 15:03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2024年以来,“透明显示”迅速走红:联想推出全球首款透明Micro LED屏概念笔记本电脑ThinkBook、三星展出首款透明MicroLED电视、LG 推出全球首款无线透明 OLED 电视、海信推出AR智能透明屏冰箱……

  从一项充满科幻色彩的前沿显示技术,到终端应用落地在多个生活场景中使用,透明屏正在加速走向大众,而全球各大厂商也由此开启了一场关于“透明显示”的掘金之旅。

  网红概念“卷土重来”?

  显示屏进化的尽头在哪里?除了不断飙升的分辨率、刷新率、亮度等常见的参数外,“透明化”正在成为各类新型显示技术追逐的一项关键新指标。

  “看起来像是一块透明玻璃,用起来却是一块显示精彩画面的屏幕”,这是对透明显示效果最直观的描述。通过把充满未来科幻感的显示效果带进现实世界,透明屏为人们的各种生活场景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2024年以来,透明显示的热度居高不下,众多厂商纷纷高调地将自家的透明显示产品推向大众视野。

  在1月初的CES2024上,三星展示了其首款类似透明玻璃的Micro LED屏,采用极小的Micro LED芯片和精密的制造工艺,弱化了板块间的接缝和光折射,展现出更加清晰的图像。LG带来全球首台4K无线透明OLED电视。这款77英寸的大屏透明电视在按下遥控器后,能够从普通电视变成透明的玻璃,让用户看到电视后方的内容,而关掉电视时则化身为家中的装饰物。

  2月26日,联想集团在MWC上首次对外展示了其最新概念产品——透明Micro LED 显示屏笔记本电脑ThinkBook。这台17.3英寸的透明笔记本拥有无边框的屏幕、透明的键盘区域以及给人以悬浮感的底座设计,轻松营造出一种未来科技的梦幻风格。值得关注的是,利用AIGC技术,透明屏幕能够将物理对象与数字信息相结合。联想表示,AI与透明显示技术的结合,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与数据及应用程序交互的方式,为开发新功能和新形态提供了可能性。

  3月份,海信在AWE展会上带来搭载透明屏的智能冰箱。通过将传统的冰箱门替换为透明屏,用户可随时查看冰箱内的存货情况,同时可触控的透明屏还能显示出冰箱内部的温度和湿度等信息。

  事实上,“透明显示”相关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14年,LGD就宣布研发出18英寸的柔性与透明OLED面板,而小米曾在2020年8月正式推出过全球首款量产上市的透明OLED电视,但约5万元的售价,让这款超前的产品并不那么接地气,最终消声于市场。

  当透明显示终端产品在2024年各大消费电子展上频频亮相,是否预示着 “透明显示”的专属时代即将来临?

   OLED和Micro LED“两强争霸”

  透明显示能否大规模推向市场,关键在于显示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从显示技术种类上看,LCD、OLED、Micro LED都可以实现透明化,但在原理和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

  据了解,LCD透明屏原理是通过对液晶屏进行微创新来提高通透性及采光性能,但由于LCD是被动发光,需要背光源,不能实现真正透明,且受限于箱体,其应用灵活性有限。奥维睿沃研究总监荣超平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目前LCD上透明显示应用较少,原因在于其“非自发光”的特性,当去掉背光层,显示单色画面还好,外置布光比较自由,可一旦要显示彩色内容,布光就比较局限。

  “透明显示主要应用方向是在OLED和Micro LED显示技术上。”荣超平指出,透明OLED和Micro LED 电视都可以实现近乎玻璃的纯透明效果,能够融入各种环境空间。但是Micro LED的可变性更强,通过消除模块之间边界的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形状、大小和比例定制屏幕,因此其产品不仅可以扩大尺寸,还可以改变外形规格。

  不过,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敏看来,透明OLED综合表现更好。他表示,在透明显示领域,OLED基于其自发光和有机物的原理,和LCD、Micro LED相比,在透明度、轻薄效果、形态可塑性、良率成本以及能源效率等方面会更具综合优势。

  从显示厂商的布局来看,透明OLED和透明Micro LED成为企业青睐的两条路线。

  LGD是透明OLED的强劲推动者,并于2019年首度将透明度为40%的55英寸透明OLED产品实现商用,其产品已被应用于购物中心、博物馆、地铁等场景。三星目前看来押注的是透明Micro LED路线,并认为由于透明MicroLED显示屏相比透明OLED屏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受环境光的影响也较小。友达投入Micro LED技术研发十余年,今年1月在ISE展上首次展示多款透明Micro LED显示器。友达指出,公司的Micro LED透明显示技术具有高达60%以上穿透率及广阔视角。

  京东方在透明OLED和透明MLED方面均有布局,2021年完成55英寸透明OLED产品开发,2022年宣布在LED透明显示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发出超高透过率主动式驱动MLED透明显示产品,透明度高达65%以上,亮度超1000nit。TCL华星和利亚德布局透明MLED,并于2021年推出了全球首款玻璃基透明直显MLED系列显示屏。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显示企业的路线选择各有侧重,但无论是透明OLED还是透明Micro LED,从技术层面看来已经蓄势待发。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强调,国内外很多企业在透明Micro LED技术上有所积累,实力差异不大,目前的瓶颈还是在产品的商业化落地上。

  商用场景“潜力无限”

  随着透明显示逐渐走红,最令人关注的是,它最具落地可能性和潜力的应用领域以及形态是什么?

  董敏告诉记者,透明显示主要还是用在发布和传达信息的数字标牌方面,具体会涉及车载航载窗户、智慧展陈、建筑装潢设计、商业零售以及智能家居家电等。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透明显示已经渗透到多个商用应用场景。

  在交通领域,透明显示正在普及。目前,北京、深圳、重庆、宁波、青岛等地的部分地铁轨道交通线路已经使用了透明显示屏。车辆启动后,乘客不仅能在车窗上看到列车运行、轨道交通换乘、紧急服务、天气情况等一系列信息,还能同时观赏到车外的风景。

  在文博领域,透明显示屏与虚拟现实、媒体艺术等融合,强化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体验。例如,中国考古博物馆在2023年共引入了十余块透明OLED屏幕用作文物展柜。这些透明展柜凭借出色的显示效果、“透明”的差异化形态,以及强大的互动体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透明屏让博物馆参观变得更有意思。

  在商超零售场景,透明屏出现在商超建筑的墙体、店铺的橱窗上,吸引更多顾客打卡和购物。在企业办公方面,透明屏出现在了企业展厅、会议室里......

  不过,多位受访人士也直言,受制于成本较高,透明屏的大规模商用还有待时日。“在大尺寸产品上,透明显示将最先应用在商用场景上,等待技术进一步成熟,成本下探,才有机会向电视等消费场景渗透。”荣超平向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殷俊红)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