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恶性肿瘤诊疗困局 多方协同共织全周期健康守护网

2025-09-12 19: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鞠然)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破解恶性肿瘤诊疗困局 多方协同共织全周期健康守护网

2025年09月12日 19: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肺癌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正成为国民健康的重大威胁,疾病诊疗和管理面临多重挑战。在近日举办的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期间,安徽省肿瘤医院副院长、CSCO乳腺癌、转化医学、心脏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潘跃银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敏教授等多位临床和行业的专家与代表,就如何突破恶性肿瘤诊疗瓶颈、回应患者真实需求、构建更完善的疾病诊疗体系,分享深刻洞察。

建立规范诊疗体系,让精准诊疗触达基层

尽管肿瘤诊疗已迈入精准医疗时代,但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待解难题。在肺癌诊疗领域,主要面临三大“壁垒”。陶敏教授指出,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肺癌诊疗,在规范与技术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患者生存预后不均;而基因检测普及率、标准化不足使精准治疗难以落地;此外,优质药物难入基层,则形成了“诊疗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在乳腺癌诊疗领域,潘跃银教授坦言,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分期及分子亚型的乳腺癌可以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但当前乳腺癌的诊疗仍存在两大突出挑战:一是区域间诊疗规范差距显著,部分基层医院难以实现“同病同治”;二是治疗药物需平衡疗效与安全性,部分药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对全周期、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现状,多位专家指出,我国正通过政策引导、学科协作等方式,逐步搭建适配国情的规范诊疗体系,为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希望。

“针对临床痛点,我国肺癌诊疗体系正加速变革。分级诊疗与医联体建设已成为重要破局手段。上级区域医疗中心通过技术下沉、人才培养、远程MDT会诊,将成熟诊疗方案输送至基层,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规范治疗;同时,国家主导的单病种质量控制与临床路径规范化工作深入推进,进一步实现了诊疗‘同质化’。”陶敏教授强调,“全国乳腺癌规范化管理专家委员会及省级专委会的成立,为诊疗提供了科学指导,放射影像、病理诊断、外科、内科等七大亚学科协作组的建立,进一步整合了诊疗资源,基于循证医学的MDT模式,能精准判定乳腺癌分期与分子分型,优化手术、系统治疗及放疗的时机与方案,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精准诊疗。”

超越“治疗”,倾听患者声音

在诊疗体系向精准化、规范化推进的同时,患者在疾病全周期中的真实需求仍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缺口,这些缺口超出单纯的诊疗范畴,涉及资源获取、心理支持、长期管理等多个维度。

“每天都能听到患者和家属最真实的声音,他们在疾病诊疗全程中存在太多需求未被回应。”患者组织“与癌共舞”论坛创始人金萍介绍说,“当前肿瘤患者的困境可以总结为四句话——跑不起的求医路、回不去的本地治疗、看不见的心理创伤和接不上的随访管理。”

金萍认为,目前需要进一步推进创新药物审批上市、完善医保目录更新机制,提高关键抗肿瘤药物在医院的配置率,以满足患者更多的需求。此外,老年患者、经济困难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家庭照顾者的专业培训支持,也应纳入医疗服务优化范畴。

多方联动,织就全周期健康守护网

现阶段,包括肺癌、乳腺癌在内的部分亚型已经逐渐向慢病化转变,从单纯“治疗疾病”走向“全生命周期管理”。当更多患者能够实现长生存之后,也催生了对肿瘤治疗的新需求。填补这些需求缺口,仅靠单一主体难以实现。正如潘跃银教授所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患者组织各司其职、紧密联动,才能构建以患者为核心的高效诊疗生态,真正实现从“治疗到愈人”。

潘跃银教授指出:“乳腺癌诊疗中‘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核心在于高质量的医患共同决策,医生需用通俗语言解释疾病分型、治疗方案选择和风险,同时尊重患者的年龄、职业、家庭角色与风险承受力,避免‘只见疾病不见人’。”

辉瑞中国战略联盟事业部总经理金肖东介绍:“肿瘤治疗的专业性极高,患者不仅需要权威的知识和信息,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医疗指导和疾病管理等健康服务。我们聚焦临床和患者需求,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赋能创新的患者服务体系并成功推出了一站式肿瘤患者服务方案。只有当患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才能真正达到肿瘤治疗的医患共同决策,实现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和最优化。”

高质量患者服务平台和工具是肿瘤患者的迫切需求,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郭霆表示:“‘润小医’作为华润医药在互联网医院数字化医疗创新服务领域的实践平台,打造了患者关爱服务体系,深化医疗机构院内服务体系,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便捷的线上医疗服务和全方位的用药支持。”

潘跃银教授表示,肿瘤治疗的终点不仅是肿瘤控制,更是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提升,多方协作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将专业诊疗、创新产品、温暖支持无缝衔接,为患者提供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旅程”守护。未来随着创新技术迭代、服务体系完善与协作机制深化,我国肿瘤防治必将实现从“提高生存率”到“追求高质量生存”的跨越,为更多患者重筑健康与希望。

(责任编辑:鞠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