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湿”正盛,身体有这些异常提示湿气重

2021-04-22 10:05 来源:武汉晚报

  本周,武汉一直阴雨不断。这种天气里,不仅地板、墙壁容易“返潮”,我们的身体也开始经历着“内忧外患”的湿邪入侵,造成身体不适,很多人成天无精打采,“春困”不止。因此,整个春季,“祛湿”是一个重要的养生主题。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综合病房主治医师张忠阳提醒,从中医角度看,人体湿气重的原因,主要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空气湿度加大则是诱因之一,春季要学会为身体“除湿”。

  春天为什么容易“湿”

  春天,冷起来阴雨绵绵,热起来墙壁也“出汗”。这样的季节,回潮十分严重,外湿的环境很容易增加人体内湿气,湿邪困脾,从而引发身体不适。雪上加霜的是,春天除了身体湿气大涨,人体也容易春困,肝和脾常常会“掐架”。

  春季肝气升发,但肝气过旺就会抑制脾脏,使身体运化水湿的能力减弱,出现脾虚的问题。一方面是春季本身就气候潮湿,另一方面是身体容易出现“脾虚”,导致水湿很难排出去。这样就会被湿气“内外夹击”,身体就特别容易出现湿气重的问题。

  湿气“作祟”有5个表现

  眼下,“春湿”正盛,身体有这些异常,就提示湿气重了。

  头昏脑胀 当受湿浊侵蚀时,头顶部是最开始发生反应的位置。这时,你能感觉头昏昏沉沉的,如同裹着一块布,同时出现身体沉重、四肢酸懒乏力,浑身不适等症状。除此之外,还可伴见发烫、略微畏冷怕风、流鼻涕等病症,产生表湿证。

  关节疼痛 假如体内湿气侵袭到骨关节,大家的骨关节也会因一部分血气运作受阻而发生一定的症状,如四肢关节僵硬、伸屈不好,或发生关节疼痛厚重等病症。虽然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明显增加、起床时浑身酸痛、下肢水肿等。

  消化受阻 湿浊困惑肝脏,伤害其一切正常运行效果,会主要表现出胸闷气短肚胀、胃口较差、乃至不想吃东西等。而因脾胃虚消化吸收不好而导致“内湿”时,还经常出现口淡、口黏枯燥、口干却不愿饮用水、怠倦困乏等气血虚、湿困的主要表现。

  眼肿舌大 舌苔黄腻是湿病的主要表现,当早起出现眼皮浮肿,或有明显下眼袋;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或舌边缘有明显齿痕,则说明湿气已经“入驻”到我们体内。看舌苔以早晨刚醒来的更为精确。脾虚湿困的人经常觉得口腔内部黏腻,脸色黯淡,变黄。

  大便不成形 长期性大便糖稀,身体毫无疑问受体内湿气困惑。排便后总会有一些粘在座便器上,难以冲下来,这也是有湿气的一种主要表现。

  祛湿先要辨清体质

  许多人祛湿,常常是不问青红皂白就用祛湿茶、薏仁水。这样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用错体质,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想要有效祛湿,要根据湿气性质和不同体质,有针对性的进行。

  中医学认为,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其中,内湿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自身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而外湿是因为所处的环境湿度太大所产生的。

  ◎ 外湿

  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或者经常淋雨、涉水,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等情况下,外界的湿邪侵入人体所导致。更多表现为身体表面的不适,比如头部胀痛、身体沉重、四肢疼痛、怕冷发热等。

  祛湿要点:保持干燥。应对外湿,除了吃一些利湿的食物,更要保持所处环境的干燥,比如适当的开启空调除湿,经常晾晒衣物、被褥,下雨天避免淋雨,不长时间接触冷水等等;洗完澡或者淋湿之后要立即擦干。

  ◎ 内湿

  本身脾胃虚弱,又如吃了太多高糖、高脂肪食物或生冷蔬果,导致身体水运不畅,湿气在体内堆积。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恶心呕吐、浮肿尿少等症状。

  祛湿要点:健脾利湿。在祛除体内多余水湿的同时,还要把脾胃补起来,使身体运化水湿的功能恢复正常,保证体内湿气能顺利排出。饮食宜清淡、适量、均衡,能更好地呵护肠胃,帮助代谢,不宜经常食用油腻生冷食物、甜食、冰镇饮料等,以免影响肠胃消化吸收功能。此外,炒菜或者煲汤时适量加姜、葱、蒜等常用调味料,有助于发汗祛湿。

  此外,还可以增加运动,帮助缓解压力,加速湿气排出体外,推荐跑步、健走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可帮助身体脏器的功能达到最佳状态,有助于体内湿气的排出。

  祛湿这么做事半功倍

  春湿也不要一味祛湿,还应该以升补为原则,采用一些温和的食药材,在解决湿气的同时,还可达到调养身体的效果。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在春季祛湿时,要注意这些要点。

  ◎ 中老年人

  忌寒凉燥热,宜益气健脾。由于中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减退,并且多有气血亏虚的现象,要避免使用过分寒凉、燥热的药材(如车前子、干姜等)。煲祛湿汤时可以加入适量的补气养血的药材比如:党参、大枣、枸杞子、淮山等,能起到益气健脾、利湿的效果。

  ◎ 少年儿童

  少药材、多食物。少年儿童在用饮食调养祛湿时则应注意,选料用量不宜过多,因为他们的各种器官功能还没发育完全,难以承受药性,即中医所指的 “脾常不足”。可以考虑一些常见的药用食材,比如淮山、玉米粒、芡实、山楂等,以助消食和胃、健脾利湿。

  最后,春季总体的饮食要以“养脾胃”为主,多吃甘味,少吃酸味。在中医理念中,属收敛、固涩作用的食物皆归为酸味,如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具备补益、健脾、和缓作用的食物归为甘味,如山药、扁豆、核桃、桂圆、蜂蜜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郭博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医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春湿”正盛,身体有这些异常提示湿气重

2021年04月22日 10:05   来源:武汉晚报   王春岚

  本周,武汉一直阴雨不断。这种天气里,不仅地板、墙壁容易“返潮”,我们的身体也开始经历着“内忧外患”的湿邪入侵,造成身体不适,很多人成天无精打采,“春困”不止。因此,整个春季,“祛湿”是一个重要的养生主题。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综合病房主治医师张忠阳提醒,从中医角度看,人体湿气重的原因,主要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空气湿度加大则是诱因之一,春季要学会为身体“除湿”。

  春天为什么容易“湿”

  春天,冷起来阴雨绵绵,热起来墙壁也“出汗”。这样的季节,回潮十分严重,外湿的环境很容易增加人体内湿气,湿邪困脾,从而引发身体不适。雪上加霜的是,春天除了身体湿气大涨,人体也容易春困,肝和脾常常会“掐架”。

  春季肝气升发,但肝气过旺就会抑制脾脏,使身体运化水湿的能力减弱,出现脾虚的问题。一方面是春季本身就气候潮湿,另一方面是身体容易出现“脾虚”,导致水湿很难排出去。这样就会被湿气“内外夹击”,身体就特别容易出现湿气重的问题。

  湿气“作祟”有5个表现

  眼下,“春湿”正盛,身体有这些异常,就提示湿气重了。

  头昏脑胀 当受湿浊侵蚀时,头顶部是最开始发生反应的位置。这时,你能感觉头昏昏沉沉的,如同裹着一块布,同时出现身体沉重、四肢酸懒乏力,浑身不适等症状。除此之外,还可伴见发烫、略微畏冷怕风、流鼻涕等病症,产生表湿证。

  关节疼痛 假如体内湿气侵袭到骨关节,大家的骨关节也会因一部分血气运作受阻而发生一定的症状,如四肢关节僵硬、伸屈不好,或发生关节疼痛厚重等病症。虽然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明显增加、起床时浑身酸痛、下肢水肿等。

  消化受阻 湿浊困惑肝脏,伤害其一切正常运行效果,会主要表现出胸闷气短肚胀、胃口较差、乃至不想吃东西等。而因脾胃虚消化吸收不好而导致“内湿”时,还经常出现口淡、口黏枯燥、口干却不愿饮用水、怠倦困乏等气血虚、湿困的主要表现。

  眼肿舌大 舌苔黄腻是湿病的主要表现,当早起出现眼皮浮肿,或有明显下眼袋;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或舌边缘有明显齿痕,则说明湿气已经“入驻”到我们体内。看舌苔以早晨刚醒来的更为精确。脾虚湿困的人经常觉得口腔内部黏腻,脸色黯淡,变黄。

  大便不成形 长期性大便糖稀,身体毫无疑问受体内湿气困惑。排便后总会有一些粘在座便器上,难以冲下来,这也是有湿气的一种主要表现。

  祛湿先要辨清体质

  许多人祛湿,常常是不问青红皂白就用祛湿茶、薏仁水。这样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用错体质,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想要有效祛湿,要根据湿气性质和不同体质,有针对性的进行。

  中医学认为,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其中,内湿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自身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而外湿是因为所处的环境湿度太大所产生的。

  ◎ 外湿

  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或者经常淋雨、涉水,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等情况下,外界的湿邪侵入人体所导致。更多表现为身体表面的不适,比如头部胀痛、身体沉重、四肢疼痛、怕冷发热等。

  祛湿要点:保持干燥。应对外湿,除了吃一些利湿的食物,更要保持所处环境的干燥,比如适当的开启空调除湿,经常晾晒衣物、被褥,下雨天避免淋雨,不长时间接触冷水等等;洗完澡或者淋湿之后要立即擦干。

  ◎ 内湿

  本身脾胃虚弱,又如吃了太多高糖、高脂肪食物或生冷蔬果,导致身体水运不畅,湿气在体内堆积。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恶心呕吐、浮肿尿少等症状。

  祛湿要点:健脾利湿。在祛除体内多余水湿的同时,还要把脾胃补起来,使身体运化水湿的功能恢复正常,保证体内湿气能顺利排出。饮食宜清淡、适量、均衡,能更好地呵护肠胃,帮助代谢,不宜经常食用油腻生冷食物、甜食、冰镇饮料等,以免影响肠胃消化吸收功能。此外,炒菜或者煲汤时适量加姜、葱、蒜等常用调味料,有助于发汗祛湿。

  此外,还可以增加运动,帮助缓解压力,加速湿气排出体外,推荐跑步、健走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可帮助身体脏器的功能达到最佳状态,有助于体内湿气的排出。

  祛湿这么做事半功倍

  春湿也不要一味祛湿,还应该以升补为原则,采用一些温和的食药材,在解决湿气的同时,还可达到调养身体的效果。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在春季祛湿时,要注意这些要点。

  ◎ 中老年人

  忌寒凉燥热,宜益气健脾。由于中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减退,并且多有气血亏虚的现象,要避免使用过分寒凉、燥热的药材(如车前子、干姜等)。煲祛湿汤时可以加入适量的补气养血的药材比如:党参、大枣、枸杞子、淮山等,能起到益气健脾、利湿的效果。

  ◎ 少年儿童

  少药材、多食物。少年儿童在用饮食调养祛湿时则应注意,选料用量不宜过多,因为他们的各种器官功能还没发育完全,难以承受药性,即中医所指的 “脾常不足”。可以考虑一些常见的药用食材,比如淮山、玉米粒、芡实、山楂等,以助消食和胃、健脾利湿。

  最后,春季总体的饮食要以“养脾胃”为主,多吃甘味,少吃酸味。在中医理念中,属收敛、固涩作用的食物皆归为酸味,如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具备补益、健脾、和缓作用的食物归为甘味,如山药、扁豆、核桃、桂圆、蜂蜜等。

(责任编辑:郭博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