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医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产全数字PET:“火眼金睛”揪出癌症

2021年04月14日 09:17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杨亚

  全数字PET与传统PET的关系,好比数码相机之于胶片相机,在技术上是质的飞跃,有望带来PET应用场景的全面革新。全数字PET从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到系统整机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发,是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4月8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由该校生命学院教授谢庆国带领团队发明的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PET,自去年6月在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投入试运行以来,已凭借其“火眼金睛”为数百名患者提前“揪”出癌症病灶,走完从研发成果到临床应用的艰难创新过程,实现了国产创新医疗仪器全数字PET从0到1的跨越式发展。

  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简称,是一种生化灵敏度极高的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但传统PET不能精确数字化原始信号,需要用模拟电路将原始脉冲信号拉宽放慢,因此系统复杂、数据粗糙。全数字PET以“全数字”和“精确采样”为本质特点,在取消模拟电路处理的同时,实现信号源头的精确数字化,事半功倍。

  全数字PET与传统PET的关系,好比数码相机之于胶片相机,在技术上是质的飞跃,有望带来PET应用场景的全面革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认为,全数字PET从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到系统整机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发,是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可对信号源头进行精确数字化

  具体来说,全数字PET信号精确稳定,能够获得更好的分辨率。这在临床上,就意味着可以发现更小的肿瘤、更小的病灶,从而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其二,由于数字信号处理的高度发达与灵活,使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计算机学科的成果可以很方便地在全数字PET中应用和进化,所以全数字PET在临床中可以越用越准。其三,全数字PET实现了高度模块化的设计,不仅意味着PET本身可依据实际需求实现各种结构,同时还可以更有效地与其他医学设备结合使用,包括与一些治疗设备配套,达到“边诊断、边治疗”的效果。

  “因为实现了数字化、模块化,所以全数字PET特别好维护,如果有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只需要拆下一个模块换上即可,不会像传统PET维护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力气。”鄂州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焦次来说。

  此外,全数字PET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又快又准地查出结果。如果受检者不小心在检查床上移动造成了图像的伪影,或突然发生检查中断的意外情况,全数字PET也不需要重新扫描,只需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就可以及时校正。

  将尽快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应用

  PET的全数字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换代,而是PET的“再发明”。不同于以往的专用电路,全数字PET内部采用的全是通用电子器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全数字PET能够随着消费电子的高速发展更新换代,大大加快其技术发展和性能提升的速度,既不容易被任何人垄断,更不容易被人“卡脖子”。

  因研发门槛极高,此前只有极少数西方国家掌握了数字PET的研发技术,谢庆国团队通过自主发明的MVT方法,解决了PET信号源头的数字化国际难题,实现了全球数字PET研发领域的原创与领先。在进入临床“实战”后,该仪器用一个个切切实实的临床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全新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以及这一颠覆性创新科技的巨大潜力。

  “目前,我们在鄂州已经完成了全数字PET从0到1的研发与应用突破,接下来,将尽快实现大规模、高质量的应用,尽快驶入从1到N的发展‘快车道’。”谢庆国对此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郭博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国产全数字PET:“火眼金睛”揪出癌症

2021-04-14 09:17 来源:科技日报

  全数字PET与传统PET的关系,好比数码相机之于胶片相机,在技术上是质的飞跃,有望带来PET应用场景的全面革新。全数字PET从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到系统整机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发,是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4月8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由该校生命学院教授谢庆国带领团队发明的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PET,自去年6月在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投入试运行以来,已凭借其“火眼金睛”为数百名患者提前“揪”出癌症病灶,走完从研发成果到临床应用的艰难创新过程,实现了国产创新医疗仪器全数字PET从0到1的跨越式发展。

  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简称,是一种生化灵敏度极高的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但传统PET不能精确数字化原始信号,需要用模拟电路将原始脉冲信号拉宽放慢,因此系统复杂、数据粗糙。全数字PET以“全数字”和“精确采样”为本质特点,在取消模拟电路处理的同时,实现信号源头的精确数字化,事半功倍。

  全数字PET与传统PET的关系,好比数码相机之于胶片相机,在技术上是质的飞跃,有望带来PET应用场景的全面革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认为,全数字PET从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到系统整机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发,是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可对信号源头进行精确数字化

  具体来说,全数字PET信号精确稳定,能够获得更好的分辨率。这在临床上,就意味着可以发现更小的肿瘤、更小的病灶,从而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其二,由于数字信号处理的高度发达与灵活,使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计算机学科的成果可以很方便地在全数字PET中应用和进化,所以全数字PET在临床中可以越用越准。其三,全数字PET实现了高度模块化的设计,不仅意味着PET本身可依据实际需求实现各种结构,同时还可以更有效地与其他医学设备结合使用,包括与一些治疗设备配套,达到“边诊断、边治疗”的效果。

  “因为实现了数字化、模块化,所以全数字PET特别好维护,如果有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只需要拆下一个模块换上即可,不会像传统PET维护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力气。”鄂州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焦次来说。

  此外,全数字PET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又快又准地查出结果。如果受检者不小心在检查床上移动造成了图像的伪影,或突然发生检查中断的意外情况,全数字PET也不需要重新扫描,只需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就可以及时校正。

  将尽快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应用

  PET的全数字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换代,而是PET的“再发明”。不同于以往的专用电路,全数字PET内部采用的全是通用电子器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全数字PET能够随着消费电子的高速发展更新换代,大大加快其技术发展和性能提升的速度,既不容易被任何人垄断,更不容易被人“卡脖子”。

  因研发门槛极高,此前只有极少数西方国家掌握了数字PET的研发技术,谢庆国团队通过自主发明的MVT方法,解决了PET信号源头的数字化国际难题,实现了全球数字PET研发领域的原创与领先。在进入临床“实战”后,该仪器用一个个切切实实的临床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全新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以及这一颠覆性创新科技的巨大潜力。

  “目前,我们在鄂州已经完成了全数字PET从0到1的研发与应用突破,接下来,将尽快实现大规模、高质量的应用,尽快驶入从1到N的发展‘快车道’。”谢庆国对此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郭博文)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