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批国采拟中选结果公布后,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近日发布了《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上海地区配送企业公示》,公示时间至2月7日。
我国各地国采品种配送基本由大型医药商业公司包揽,配送企业则以头部药商为主的格局,分析人士认为,随着集采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医药商业流通格局也将重构,药品配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成为趋势,中小药商或将“退场”。
头部药商渐成配送“龙头企业”
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日前在上海开标,并产生拟中选结果。此次采购产生拟中选企业118家,拟中选产品158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2%。
针对国采中选品种的药品配送,上海市对企业配送速度和渠道覆盖范围都提出了不低的要求。根据此前发布的《全国集中采购上海地区补充文件(GY-YD2021-1)》,一个中选药品仅可以委托一家药品配送企业负责配送,指定配送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指定配送企业2020年配送药品范围覆盖本市所有区;指定配送企业具备24小时内向全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配送中选药品的能力和条件。
《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上海地区配送企业公示》显示,第四批国采的45个品种全部分配了相应的配送商,国药系配送企业拿下22个品种的配送资格,上药21个,华润2个。国内四大医药商业公司中的三家基本包揽了上海地区的国采品种配送。
记者梳理发现,从首轮4+7到第四批国采拟中选结果公布,上海地区的国采品种配送基本被上药和国控覆盖,已经难觅中小配送企业的身影。其他省份的国采品种配送也基本由四大医药商业公司和地方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包揽。
中西部地区的柳药股份业绩稳步增长的核心在于拥有本地零售板块的庞大资源,尤其是获得了不少国采品种的配送:药店总数达668家,其中医保药店417家,DTP药店109家,通过国采配送与零售渠道“同步发力”的方式,在处方外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专业化药房建设,并同时在中药领域生产加工发力。
中小医药流通企业面临成本控制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配送企业呈现“头部药商占主导”的格局,一方面是由于国采对于配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国采中选品种价格大幅压缩,“按点数收取配送费”的医药商业企业提出了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的要求。国家集采和在品种、品类上的持续扩围,中小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配送时效和成本控制的挑战,压力持续增大。
南宁益生堂医药配送公司副总裁刘刚说:“医药商业企业的主要业务有分销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和医药工业等,国家集采使得医药工业企业会选择行业前3或前5的医药商业公司进行配送,这就导致中小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常年从事医疗市场营销研究的专家、广西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罗婧说:“配送品种利润空间压缩,医药商业公司的盈利状况面临挑战,成本控制成为关键。”
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血液病科大夫唐中源认为: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中选产品极为严格,量价挂钩、保证使用,医药流通企业的药品销售和推广的优势将大大被削弱,传统赚中间价的贸易模式将被颠覆,从分销商彻底沦为配送商。“医药流通行业的价值下行压力非常大。”获得全国集采品种配送权的医药商业也面临着“加量不加利润”的困境,配送集中度提高的同时,毛利收缩明显。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程俊佩表示,2019年中国药品流通规模达23667亿,同比增长8.6%,连续三年呈现个位数增长,预计2020年整个药品流通市场的增加值在4%左右。
医药流通市场集中度逐渐提升
随着集采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作为下游的医药商业的市场格局也将重构,药品配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成为趋势。
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以“以市场分销为主的经营模式”,包括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零售药店、下游分销商等市场化客户为主要销售对象,提供药品销售及配送服务。但随着医药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医药商业流通渠道的两端(生产企业和终端客户)对医药流通企业的依赖日趋加强,经过市场竞争和行业整合,拥有强大的市场覆盖、物流配送、客户服务、品种保证等能力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将会占领更多的上、下游资源及市场份额。
在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倒逼之下,药品市场的渠道分化明显。国药控股、华润、九州通等多家上市公司在此前的半年报中均表示积极迎接变化:2020年的“带量采购”政策实施,扩充品种,规模扩大和药价下调,倒逼医药批发企业加快创新、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这一领域将加速淘汰仅依靠传统经营模式的药品流通企业。
上药在2019年年报中提出,上药积极参与带量采购品种配送商遴选,为中标企业提供市场准入、备货仓储及项目推广等增值服务。
华润明确持续聚焦战略重点产品和核心治疗领域,加速对基层医疗终端和零售终端的拓展覆盖。
(责任编辑: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