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有媒体报道称,工业和信息化部于10月及11月多次组织召开《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研讨会。与旧标准相比,新国标在整机、线路板和电芯三大技术领域提出了数十项严苛改进。
对于新的标准,相关参会企业负责人称,“这次制定的标准非常严格,许多工厂难以达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态度很明确:达不到标准就不要继续生产,因为总有一些企业能够达标。”
报道援引参会企业负责人消息称,相关研讨会预计有近 30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参加了探讨会。会上,汇聚了芯片、主板、电芯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供应商代表,这些代表就各自专业领域提出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也采纳了部分意见。
据参会企业负责人透露,目前标准已基本定稿,预计12月公示,2026年2月正式发布,同年6月起实施。新规落地后,原有3C认证规定将全面失效。他认为,在新规实施后,预计将有近七成现有产能,因无法满足新标技术要求,将被迫退出移动电源市场。
上述参会企业负责人也预估,新规实施后,预计将有近七成现有产能,因无法满足新标技术要求,被迫退出移动电源市场。
据了解,在整机层面,新规改变了过去仅标注品牌方的做法,明确要求外壳必须标注“建议使用寿命”与代工厂全称,此举将强化产品溯源能力,帮助消费者更清晰掌握产品的使用周期,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
线路板方面则强制要求配备LCD屏幕或联网 APP,可实时显示电池健康度、使用次数等关键参数。这一改进推动充电宝从过去的“黑箱”设备,逐步转向信息高度透明的智能产品,增强用户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
在最为核心的电芯部分,新国标引入了多项强化安全测试,包括更为严苛的针刺测试、将热滥用测试条件从130℃三十分钟提升至135℃六十分钟,并将过充电测试电压提高至规定电压的1.4倍。
事实上,新国标的推出与行业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密切相关。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过去半年中,充电宝行业共发生700多起安全事故,对居民生活及航空运输等领域造成显著影响。相关数据也显示,近年来充电宝自燃、爆炸事件频发,仅2024年境内航班就发生37起移动电源自燃事件,其中81%涉及未获3C认证的劣质产品。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