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降低创作门槛,多方协同应对“AI+视听”新风险

2025-03-31 07:5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成都3月28日电(记者董小红 袁秋岳)“AI+视听”有哪些改变?AI介入,内容创作如何提速?作为我国网络视听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之一,3月27日至29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举行,近4500家机构参与,折射行业发展新趋势。

  “AI+”驱动行业多元共生

  在“AI+”驱动下,网络视听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转型,朝着多元共生的方向发展。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介绍,经过10余年的发展,网络视听行业在技术迭代、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的三重驱动下,逐渐形成了包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直播等多种业态并存且相互交融的格局。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1亿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地位愈加巩固。

  随着AI、虚拟制作、5G等技术的深度融合,网络视听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技术的跃升,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手段。”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说,2024年,腾讯视频已有3个项目成功实现虚拟制作,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艺术表达提供更大空间。未来,科技与内容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可能。

  技术与内容的碰撞将激荡出怎样的火花?以体育产业为例,在“AI+”驱动下,体育产业正经历一场智能革命。在“视听+体育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技术管理部总经理李琳说,“AI+体育”能打造出高清、沉浸、交互的全新体育赛事空间,让大家可以“身临其境”,给观众带来更丰富、多元的视听体验。

  AI赋能降低创作门槛

  随着网络视听行业向“数字生活基座”跃迁,视听行业全民创作时代已然开启。

  从江南水墨画到敦煌壁画,从古琴韵律到汉服纹样……大会期间,通过AI国风视频彩铃平台,大家可运用AI制作国风视频彩铃,在方寸之间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AI等新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内容制作的效率,助力内容创作加快破局。”在“内容创作破局力与生长力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邢春晓认为,随着开源AI工具和视频生成大模型的普及,全民创作门槛在不断降低。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网民使用AI制作图片视频。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短视频创作者账号规模已达16.2亿,每日全国上线短视频数量突破1.3亿条。

  在“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上,快手展示了新一代AI创意生产力平台——可灵AI。快手大模型产品和运营负责人李杨说,可灵AI具备从图像生成到视频生成的全流程能力,已经帮助不少中小商家以低门槛的方式制作视频素材。

  1905电影网将组织“AI视界新声”等活动进校园,为青年学子搭建学习前沿技术的平台;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将联合国内超千所高校,启动“AI智创彩铃专项计划”,提升高校学生运用AI的能力……大会期间发布的一系列“技术福利礼包”,将加速点燃全民创作风潮。

  多方协同应对“AI+视听”新风险

  随着AI深度融入内容创作、审核、分发的全流程,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也存在虚假信息传播、版权归属模糊等新风险。从“拥抱AI”到“创造精彩”,行业正在加强协同合作,完善发展生态。

  在“AI智媒创新发展论坛”上,李琳建议,各方亟待协同合作,在标准共建、内容生态优化等领域深化探索,共同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乡村漫游直播、历史街区虚拟互动直播……在AI赋能下,网络直播迎来蓬勃发展,行业生态也面临优化升级。

  “AI、5G等技术形成融合创新矩阵,让网络直播经历从传播工具到数字生态的质变。”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会长魏党军说,在技术赋能下,智能推荐算法要根植于文化价值观,虚拟场景构建要守住文化安全的底线,数字和技术的运用更应当建立伦理规范。

  在“网络直播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网络主播综合评价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围绕网络主播的职业信用、公共信用、直播合规等维度构成综合性评价体系。

  “硬标准、软约束双管齐下,有利于进一步校准方向,促进行业发展更规范、更专业。”魏党军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IT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AI赋能降低创作门槛,多方协同应对“AI+视听”新风险

2025年03月31日 07:5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成都3月28日电(记者董小红 袁秋岳)“AI+视听”有哪些改变?AI介入,内容创作如何提速?作为我国网络视听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之一,3月27日至29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举行,近4500家机构参与,折射行业发展新趋势。

  “AI+”驱动行业多元共生

  在“AI+”驱动下,网络视听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转型,朝着多元共生的方向发展。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介绍,经过10余年的发展,网络视听行业在技术迭代、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的三重驱动下,逐渐形成了包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直播等多种业态并存且相互交融的格局。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1亿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地位愈加巩固。

  随着AI、虚拟制作、5G等技术的深度融合,网络视听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技术的跃升,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手段。”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说,2024年,腾讯视频已有3个项目成功实现虚拟制作,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艺术表达提供更大空间。未来,科技与内容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可能。

  技术与内容的碰撞将激荡出怎样的火花?以体育产业为例,在“AI+”驱动下,体育产业正经历一场智能革命。在“视听+体育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技术管理部总经理李琳说,“AI+体育”能打造出高清、沉浸、交互的全新体育赛事空间,让大家可以“身临其境”,给观众带来更丰富、多元的视听体验。

  AI赋能降低创作门槛

  随着网络视听行业向“数字生活基座”跃迁,视听行业全民创作时代已然开启。

  从江南水墨画到敦煌壁画,从古琴韵律到汉服纹样……大会期间,通过AI国风视频彩铃平台,大家可运用AI制作国风视频彩铃,在方寸之间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AI等新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内容制作的效率,助力内容创作加快破局。”在“内容创作破局力与生长力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邢春晓认为,随着开源AI工具和视频生成大模型的普及,全民创作门槛在不断降低。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网民使用AI制作图片视频。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短视频创作者账号规模已达16.2亿,每日全国上线短视频数量突破1.3亿条。

  在“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上,快手展示了新一代AI创意生产力平台——可灵AI。快手大模型产品和运营负责人李杨说,可灵AI具备从图像生成到视频生成的全流程能力,已经帮助不少中小商家以低门槛的方式制作视频素材。

  1905电影网将组织“AI视界新声”等活动进校园,为青年学子搭建学习前沿技术的平台;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将联合国内超千所高校,启动“AI智创彩铃专项计划”,提升高校学生运用AI的能力……大会期间发布的一系列“技术福利礼包”,将加速点燃全民创作风潮。

  多方协同应对“AI+视听”新风险

  随着AI深度融入内容创作、审核、分发的全流程,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也存在虚假信息传播、版权归属模糊等新风险。从“拥抱AI”到“创造精彩”,行业正在加强协同合作,完善发展生态。

  在“AI智媒创新发展论坛”上,李琳建议,各方亟待协同合作,在标准共建、内容生态优化等领域深化探索,共同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乡村漫游直播、历史街区虚拟互动直播……在AI赋能下,网络直播迎来蓬勃发展,行业生态也面临优化升级。

  “AI、5G等技术形成融合创新矩阵,让网络直播经历从传播工具到数字生态的质变。”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会长魏党军说,在技术赋能下,智能推荐算法要根植于文化价值观,虚拟场景构建要守住文化安全的底线,数字和技术的运用更应当建立伦理规范。

  在“网络直播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网络主播综合评价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围绕网络主播的职业信用、公共信用、直播合规等维度构成综合性评价体系。

  “硬标准、软约束双管齐下,有利于进一步校准方向,促进行业发展更规范、更专业。”魏党军说。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