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AI时代设计师培养新范式

2025-03-30 07:44 来源:人民日报

  这个春天,各类AI应用如烂漫春花,绽放在各个领域,成为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力量,设计更深受影响。在数智化洪流中,设计学科若想不被淹没就要主动求变,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从传统“专业型”教育向“生态型创新系统”教育转变。

  设计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塑造的坚固基石。随着AI深度嵌入设计生态,过往侧重工具训练的教育模式已无法契合时代需求,向价值驱动转型迫在眉睫。未来的设计人才,应兼具家国情怀、人文关怀、技术敏锐度和伦理判断力,成为“技术+文化+责任”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设计教育也要与时偕行。

  培养AI驱动的设计思维是首要任务——强调“增强智能”而非“替代智能”,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感知、智能生成和人机协同的创新方法,借助AI力量,挖掘设计的无限可能。

  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能力同样关键。AI时代,设计与计算机科学、材料工程、生物科技等众多领域紧密交织,设计教育不能固守一隅,而要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系统集成与创新能力。

  重塑设计伦理与责任体系也刻不容缓。AI技术带来了算法偏见、隐私侵犯、文化异化等新挑战,构建与之适配的设计伦理框架成为当务之急。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倡导负责任的可持续设计。

  达成这些目标,设计教育体系与课程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

  基础层面,加强AI设计基础和理论教学,增设《生成式设计原理》《算法设计基础》《AI伦理与设计责任》等课程,帮助学生多维度理解设计与AI的内在联系,掌握前沿知识与技能,为未来的设计实践筑牢技术根基和思想根基。

  专业层面,推进前沿交叉课程建设,开设“计算机科学+设计”“生物科技+智能材料+交互设计”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跨界思维。同时,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及时将新理论、新案例融入教学,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俱进。

  发展层面,数字素养、技术理解、人机协同、系统思维、伦理判断与跨界领导力等,都是未来设计师必备的素养。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教学、项目训练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有助于其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设计场景。

  推动设计教育转型,还需加强产学研协同和教师队伍建设。比如,构建“学术+产业+AI”融合型教学体系,助力教师能力结构转型;引入行业导师、技术专家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打造智慧教学空间、开源模型库、虚实融合实验体系和新型产学研协同平台,营造开放式创新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

  在算法浪潮中,坚持人文精神与技术协同共进意义深远。AI是设计师认知延展的工具,而非创意替代者。真正的设计创新,源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文化的深度认同。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赋形造物”,更应注重“启智化人”,强化情感表达、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传递。未来设计师应具备科技敏感度和人文坚定性,在AI应用中,守住设计的温度与灵魂。

  (鲁晓波,作者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IT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解码AI时代设计师培养新范式

2025年03月30日 07:44   来源:人民日报   

  这个春天,各类AI应用如烂漫春花,绽放在各个领域,成为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力量,设计更深受影响。在数智化洪流中,设计学科若想不被淹没就要主动求变,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从传统“专业型”教育向“生态型创新系统”教育转变。

  设计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塑造的坚固基石。随着AI深度嵌入设计生态,过往侧重工具训练的教育模式已无法契合时代需求,向价值驱动转型迫在眉睫。未来的设计人才,应兼具家国情怀、人文关怀、技术敏锐度和伦理判断力,成为“技术+文化+责任”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设计教育也要与时偕行。

  培养AI驱动的设计思维是首要任务——强调“增强智能”而非“替代智能”,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感知、智能生成和人机协同的创新方法,借助AI力量,挖掘设计的无限可能。

  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能力同样关键。AI时代,设计与计算机科学、材料工程、生物科技等众多领域紧密交织,设计教育不能固守一隅,而要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系统集成与创新能力。

  重塑设计伦理与责任体系也刻不容缓。AI技术带来了算法偏见、隐私侵犯、文化异化等新挑战,构建与之适配的设计伦理框架成为当务之急。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倡导负责任的可持续设计。

  达成这些目标,设计教育体系与课程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

  基础层面,加强AI设计基础和理论教学,增设《生成式设计原理》《算法设计基础》《AI伦理与设计责任》等课程,帮助学生多维度理解设计与AI的内在联系,掌握前沿知识与技能,为未来的设计实践筑牢技术根基和思想根基。

  专业层面,推进前沿交叉课程建设,开设“计算机科学+设计”“生物科技+智能材料+交互设计”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跨界思维。同时,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及时将新理论、新案例融入教学,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俱进。

  发展层面,数字素养、技术理解、人机协同、系统思维、伦理判断与跨界领导力等,都是未来设计师必备的素养。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教学、项目训练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有助于其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设计场景。

  推动设计教育转型,还需加强产学研协同和教师队伍建设。比如,构建“学术+产业+AI”融合型教学体系,助力教师能力结构转型;引入行业导师、技术专家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打造智慧教学空间、开源模型库、虚实融合实验体系和新型产学研协同平台,营造开放式创新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

  在算法浪潮中,坚持人文精神与技术协同共进意义深远。AI是设计师认知延展的工具,而非创意替代者。真正的设计创新,源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文化的深度认同。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赋形造物”,更应注重“启智化人”,强化情感表达、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传递。未来设计师应具备科技敏感度和人文坚定性,在AI应用中,守住设计的温度与灵魂。

  (鲁晓波,作者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李冬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