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必须重视构建行业标准产业生态

2025-03-11 07: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 本报记者 杨皖玉 杨洁

  芯片是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的最底层环节。在DeepSeek等大模型加速人工智能(AI)普及应用的关键时间节点,国产芯片的技术突破备受关注。在国产芯片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对“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充分的实践与洞见。

  “任何芯片巨头的成长,几乎都是从先建立行业标准,再不断营建自己的产业生态,一步步发展壮大。”邓中翰表示,国产芯片的标准化和开源生态问题不容忽视。“标准是技术规则和产业基础的重要载体,关键核心标准又可以衍生出全新的产业链条,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将人工智能融入各行各业

  DeepSeek横空出世,邓中翰深感振奋,他说:“应尽快将AI大规模应用解决好,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前沿。”

  正如邓中翰所言,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首先是技术突破,然后是工程化推进,再下一步就是商业化应用。经历“星光一号”产业化的全过程,邓中翰对DeepSeek所带来的产业变化的关键节点十分敏锐。他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处于由实验室阶段走向市场化阶段。“我相信在一年之内就会有一些‘杀手级’的应用出现。”

  此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成本居高不下,“大力出奇迹”一度成为全球共识。

  “DeepSeek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成本、算力、功耗降低到足够可以支持商业化应用普及的程度。”邓中翰说,接下来就是在各个行业“毛细血管”中的应用化、商业化问题。

  标准是产业基础的重要载体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能跟跑,要打造自主的标准和生态”……是邓中翰接受采访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如果说DeepSeek代表了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中“算法”的突破,算力层面,人工智能芯片何时能够突破“卡脖子”问题同样备受关注。

  “落后不可怕,偏科最要命。”他介绍,全球科技竞争中,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技术“标准”,英伟达的“护城河”不是GPU芯片本身,而在于它的CUDA生态。“国际芯片巨头的成长,几乎都是从先建立行业标准,再不断营建自己的产业生态,一步步发展壮大。”邓中翰表示,芯片领域实现生态的标准化和开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他看来,以标准带动应用,以应用催生市场,从市场创造需求,再由需求引导技术创新与进步,构建起完备的“垂直域”生态圈,是国际芯片巨头实现技术领先和市场垄断的铁律。

  营造敢闯敢试的创新生态

  邓中翰认为,民营企业和青年人才是人工智能大潮中的核心力量,要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包容的政策支撑和环境氛围。

  “要提升境内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尤其是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量子信息等‘硬科技’领域企业给予支持,才能诞生更多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成果和产品。”邓中翰说。

  邓中翰建议,营造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生态,设立“包容失败”的机制,对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的民营企业创新项目,经评估后允许设立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作为试错成本;建立创新失败案例库,为青年创业者提供风险预警;加强对优秀民营企业家和青年科学家创新故事宣传,提升社会认同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IT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技术创新必须重视构建行业标准产业生态

2025年03月11日 07: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 本报记者 杨皖玉 杨洁

  芯片是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的最底层环节。在DeepSeek等大模型加速人工智能(AI)普及应用的关键时间节点,国产芯片的技术突破备受关注。在国产芯片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对“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充分的实践与洞见。

  “任何芯片巨头的成长,几乎都是从先建立行业标准,再不断营建自己的产业生态,一步步发展壮大。”邓中翰表示,国产芯片的标准化和开源生态问题不容忽视。“标准是技术规则和产业基础的重要载体,关键核心标准又可以衍生出全新的产业链条,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将人工智能融入各行各业

  DeepSeek横空出世,邓中翰深感振奋,他说:“应尽快将AI大规模应用解决好,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前沿。”

  正如邓中翰所言,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首先是技术突破,然后是工程化推进,再下一步就是商业化应用。经历“星光一号”产业化的全过程,邓中翰对DeepSeek所带来的产业变化的关键节点十分敏锐。他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处于由实验室阶段走向市场化阶段。“我相信在一年之内就会有一些‘杀手级’的应用出现。”

  此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成本居高不下,“大力出奇迹”一度成为全球共识。

  “DeepSeek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成本、算力、功耗降低到足够可以支持商业化应用普及的程度。”邓中翰说,接下来就是在各个行业“毛细血管”中的应用化、商业化问题。

  标准是产业基础的重要载体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能跟跑,要打造自主的标准和生态”……是邓中翰接受采访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如果说DeepSeek代表了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中“算法”的突破,算力层面,人工智能芯片何时能够突破“卡脖子”问题同样备受关注。

  “落后不可怕,偏科最要命。”他介绍,全球科技竞争中,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技术“标准”,英伟达的“护城河”不是GPU芯片本身,而在于它的CUDA生态。“国际芯片巨头的成长,几乎都是从先建立行业标准,再不断营建自己的产业生态,一步步发展壮大。”邓中翰表示,芯片领域实现生态的标准化和开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他看来,以标准带动应用,以应用催生市场,从市场创造需求,再由需求引导技术创新与进步,构建起完备的“垂直域”生态圈,是国际芯片巨头实现技术领先和市场垄断的铁律。

  营造敢闯敢试的创新生态

  邓中翰认为,民营企业和青年人才是人工智能大潮中的核心力量,要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包容的政策支撑和环境氛围。

  “要提升境内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尤其是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量子信息等‘硬科技’领域企业给予支持,才能诞生更多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成果和产品。”邓中翰说。

  邓中翰建议,营造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生态,设立“包容失败”的机制,对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的民营企业创新项目,经评估后允许设立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作为试错成本;建立创新失败案例库,为青年创业者提供风险预警;加强对优秀民营企业家和青年科学家创新故事宣传,提升社会认同感。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