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IT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直播带货降降“虚火”

2020年12月12日 07:5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主播带货、网红带货成了热门话题,在一些网红直播促销下,很多商品销量大增。但近段时间以来,直播带货“翻车”现象频现,有个别网红直播间“买完不让换”,有些直播中互动粉丝是虚假的机器人,还有知名主播推广销售假燕窝等不合格商品。

  如何正确认识直播带货?如何规范网络直播带货,促进其更健康、更长远发展?对此,一些读者来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严防直播带货“注水”

  余明辉

  有数据显示,国内直播电商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90亿元迅速增长至2019年的4338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商直播达400万场,2020年预计在线直播参与用户规模将达5.26亿人次,带货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作为疫情之下迅速火起来的行业,直播带货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为电商企业的标配,也成为不少地方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但是,在直播带货火起来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少数地方为了带货数据好看,发文强制要求特定人员定向关注,甚至分配购货金额等;一些平台和主播,为了所谓的流量与人气,通过人为操作等方式在销售数量和金额上“注水”作假,营造虚假繁荣。更有甚者,让一些无良主播直播带假货、水货,消费者屡屡上当。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直播带货的公信力和吸引力,不利于电商直播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严防直播带货“注水”,需要对症下药。一是对直播平台落实好监管责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二是针对地方干部直播带货活动,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机制,使其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开展;三是及时更新相应规定。据悉,首部全国性行业内标准《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和《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已于7月份发布施行,下一步要抓好具体落地工作,做到有标准可依、有标准必依,让直播带货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地址:河南省内乡县)

  要把好带货质量关

  丁家发

  据报道,某商业查询平台近日显示,李佳琦持股49%的上海妆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10日受到上海市崇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被罚款1万元,原因是“发布虚假广告”。

  从严格意义上讲,直播“发布虚假广告”就是为假货代言和推销假货,涉事公司被处罚一点也不冤。直播带货不应成为推销假货的“集散地”,这张罚单敲响了直播带货的警钟,直播带货营销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近年来,直播带货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但也存在鱼龙混杂的问题,在直播带货中,网络主播们频频出现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问题,让直播平台成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特别是一些当红主播直播带货,一旦出现虚假宣传等问题,社会影响更为恶劣。

  对于相关乱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此前发布通知,就《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从事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不得发布虚假信息和欺骗、误导用户;不得虚构或者篡改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交易量等。由中国广告协会制定的《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行为规范》已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重点规范直播带货行业刷单、虚假宣传等情况。可见,国家对直播带货营销正在不断加以约束和规范,整个行业将进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

  企业因虚假宣传被罚1万元,相比直播带货的收入或许不值一提,但对其行政处罚的警示意义却很大。随着我国法律法规对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进一步规范,相信今后处罚力度会越来越大。对此,带货主播们应当有所警醒,不要为了一时利益,最终断送了前程。

  (作者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宿松路)

  以法律规范从业者

  曹建明

  当前,直播带货越来越火爆。与此同时,虚假宣传、质量低劣、货不对路、投诉增多也成为新隐患,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直播带货这个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

  其实,对于直播带货从业者来说,其在法律上对应的是我国《广告法》中定义的广告代言人,而广告代言人是有准入门槛的,并非人人都能代言广告。如果虚假宣传带来负面影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直播带货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方面,应对直播带货从业者实施准入限制,至少需要到工商管理部门备案,在获得资质后才能上岗从事直播带货。探索实施这样的准入制度,可以提升直播带货者的自律意识、法律意识,避免为了经济利益弄虚作假。

  另一方面,应依法依规加强对直播带货主播的管理,建立违规主播惩戒机制。尤其是对产生质量问题和影响消费者权益的直播带货主播,在给予警告警示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如果多次违反规定以及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可以禁止其从事直播带货业务,从源头上保证直播带货从业者素质,促进网络直播营销健康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戚机厂报社)

  遏止过度消费“小网红”

  黄宗跃

  让孩子拍视频、做直播、当博主、成网红……近年来,儿童类短视频在各网络平台上越来越热,各类“小网红”的吸粉能力不容小觑,有些“小网红”的粉丝数量达到百万甚至千万级别,收入可观。

  如果以培养兴趣爱好为目的,偶尔让孩子客串一把主播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家长急于将未成年子女打造成“小网红”,通过包装操作,让孩子拍视频、做直播等取得收入,就是过度消费“小网红”了,这不仅会让孩子失去童年乐趣,还会灌输功利思想,传递扭曲价值观,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遏止过度消费“小网红”需形成合力。前不久,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直播营销人员或者直播间运营者为自然人的,应当年满十六周岁。这样的规定科学合理。

  除了需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家长也需要端正思想,正确认识过度消费“小网红”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切实担负起监护责任。学校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及时掌握“小网红”行为信息,强化家校沟通联系,及时提醒、引导家长纠正过度消费“小网红”的行为。网络平台企业则要强化管理,切实将主播准入条件、年龄限制等落到实处,并在优化现有投诉举报基础上,设立更加便捷完善的举报渠道。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惩处力度,倒逼平台加强日常监管,将责任落到实处。

  (作者地址:江苏省沛县九龙城)

(责任编辑:施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今年,快递已超700亿件    2020年11月30日
  • ·网售处方药落地引担忧    2020年11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给直播带货降降“虚火”

    2020-12-12 07:5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主播带货、网红带货成了热门话题,在一些网红直播促销下,很多商品销量大增。但近段时间以来,直播带货“翻车”现象频现,有个别网红直播间“买完不让换”,有些直播中互动粉丝是虚假的机器人,还有知名主播推广销售假燕窝等不合格商品。

      如何正确认识直播带货?如何规范网络直播带货,促进其更健康、更长远发展?对此,一些读者来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严防直播带货“注水”

      余明辉

      有数据显示,国内直播电商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90亿元迅速增长至2019年的4338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商直播达400万场,2020年预计在线直播参与用户规模将达5.26亿人次,带货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作为疫情之下迅速火起来的行业,直播带货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为电商企业的标配,也成为不少地方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但是,在直播带货火起来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少数地方为了带货数据好看,发文强制要求特定人员定向关注,甚至分配购货金额等;一些平台和主播,为了所谓的流量与人气,通过人为操作等方式在销售数量和金额上“注水”作假,营造虚假繁荣。更有甚者,让一些无良主播直播带假货、水货,消费者屡屡上当。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直播带货的公信力和吸引力,不利于电商直播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严防直播带货“注水”,需要对症下药。一是对直播平台落实好监管责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二是针对地方干部直播带货活动,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机制,使其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开展;三是及时更新相应规定。据悉,首部全国性行业内标准《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和《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已于7月份发布施行,下一步要抓好具体落地工作,做到有标准可依、有标准必依,让直播带货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地址:河南省内乡县)

      要把好带货质量关

      丁家发

      据报道,某商业查询平台近日显示,李佳琦持股49%的上海妆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10日受到上海市崇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被罚款1万元,原因是“发布虚假广告”。

      从严格意义上讲,直播“发布虚假广告”就是为假货代言和推销假货,涉事公司被处罚一点也不冤。直播带货不应成为推销假货的“集散地”,这张罚单敲响了直播带货的警钟,直播带货营销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近年来,直播带货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但也存在鱼龙混杂的问题,在直播带货中,网络主播们频频出现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问题,让直播平台成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特别是一些当红主播直播带货,一旦出现虚假宣传等问题,社会影响更为恶劣。

      对于相关乱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此前发布通知,就《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从事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不得发布虚假信息和欺骗、误导用户;不得虚构或者篡改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交易量等。由中国广告协会制定的《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行为规范》已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重点规范直播带货行业刷单、虚假宣传等情况。可见,国家对直播带货营销正在不断加以约束和规范,整个行业将进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

      企业因虚假宣传被罚1万元,相比直播带货的收入或许不值一提,但对其行政处罚的警示意义却很大。随着我国法律法规对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进一步规范,相信今后处罚力度会越来越大。对此,带货主播们应当有所警醒,不要为了一时利益,最终断送了前程。

      (作者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宿松路)

      以法律规范从业者

      曹建明

      当前,直播带货越来越火爆。与此同时,虚假宣传、质量低劣、货不对路、投诉增多也成为新隐患,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直播带货这个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

      其实,对于直播带货从业者来说,其在法律上对应的是我国《广告法》中定义的广告代言人,而广告代言人是有准入门槛的,并非人人都能代言广告。如果虚假宣传带来负面影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直播带货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方面,应对直播带货从业者实施准入限制,至少需要到工商管理部门备案,在获得资质后才能上岗从事直播带货。探索实施这样的准入制度,可以提升直播带货者的自律意识、法律意识,避免为了经济利益弄虚作假。

      另一方面,应依法依规加强对直播带货主播的管理,建立违规主播惩戒机制。尤其是对产生质量问题和影响消费者权益的直播带货主播,在给予警告警示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如果多次违反规定以及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可以禁止其从事直播带货业务,从源头上保证直播带货从业者素质,促进网络直播营销健康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戚机厂报社)

      遏止过度消费“小网红”

      黄宗跃

      让孩子拍视频、做直播、当博主、成网红……近年来,儿童类短视频在各网络平台上越来越热,各类“小网红”的吸粉能力不容小觑,有些“小网红”的粉丝数量达到百万甚至千万级别,收入可观。

      如果以培养兴趣爱好为目的,偶尔让孩子客串一把主播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家长急于将未成年子女打造成“小网红”,通过包装操作,让孩子拍视频、做直播等取得收入,就是过度消费“小网红”了,这不仅会让孩子失去童年乐趣,还会灌输功利思想,传递扭曲价值观,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遏止过度消费“小网红”需形成合力。前不久,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直播营销人员或者直播间运营者为自然人的,应当年满十六周岁。这样的规定科学合理。

      除了需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家长也需要端正思想,正确认识过度消费“小网红”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切实担负起监护责任。学校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及时掌握“小网红”行为信息,强化家校沟通联系,及时提醒、引导家长纠正过度消费“小网红”的行为。网络平台企业则要强化管理,切实将主播准入条件、年龄限制等落到实处,并在优化现有投诉举报基础上,设立更加便捷完善的举报渠道。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惩处力度,倒逼平台加强日常监管,将责任落到实处。

      (作者地址:江苏省沛县九龙城)

    (责任编辑:施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