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IT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代驾平台上线"代喝酒"服务引争议

2018年01月07日 13: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代驾软件e代驾宣布上线“e代喝”服务,该服务上线至今,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一线二线36个城市。此消息一出,众多网友纷纷感叹,此前网上流传的代喝酒段子真的变成了现实。

  但同时,也有不少声音对代喝酒服务心存疑虑,代人喝酒可能会面临一些人身健康或安全方面的隐患,那么平台上线“e代喝”是否有相应的保障。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平台方了解到,平台对供需双方并没有约束,具体的价格和补充协议由双方沟通商议。

  填个资料就可成“代喝牛人”

  日前,北青报记者下载并打开e代驾APP客户端后看到,其服务栏确实多出了一项“代喝”服务。介绍页面显示:“e代喝,一款征服酒局的利器。”但是这个功能尚无法直接在软件中使用,需要将链接分享至微信中体验。

  在打开链接之后,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允许使用当前的位置。随后就可以点击“找人代喝”。而找人代喝还能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针对性寻找,如“按酒量”、“按标签”、“按距离”等。

  北青报记者搜索发现,根据定位能够找到附近数十名代喝用户,每个用户的信息除了昵称之外,分别是啤酒、红酒和白酒的酒量,有需求的人可以通过“给ta留言”与之取得联系。

  此外,该服务还有“我也能喝”选项,用户在填写昵称、地址、性别和酒量等信息后,就完成了资料注册,随即就能成为“代喝牛人”。

  此功能一经上线,不少网友纷纷感慨,段子手口中的创意竟然真的变成了现实。但在调侃之余,更多的声音则是在担心“代喝”的风险:“万一喝酒时出现了问题,谁来负责?平台方是否有规范的条款作为约束?”

  平台称发生意外“后果自负”

  网友小川在使用“e代喝”时发现,找到代其喝酒的对象并不容易。

  小川曾尝试通过“e代喝”的聊天功能与周围近20位代喝牛人联系,一两天后竟无一人回复消息。这让小川怀疑,e代喝的存在是否形同虚设。

  在注册成为“代喝牛人”时,用户无需实名制,地址、性别和酒量等信息均可以自行填写。这让小川有些疑虑,“我不能确定这些信息是否真实,特别是至关重要的酒量,那些自称能喝三斤白酒的,酒量是否要通过e代喝测试?但看这些信息确实无法放心地下单找人代喝。”

  针对网友的疑问,北青报记者联系到e代驾方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e代喝”只是一个交流沟通的渠道,目的是为有“代喝”需求的用户提供便利。如果用户们需要找代喝,可以根据自己需求与代喝方沟通联系。“如果发生意外,一切后果由用户自己承担解决,和平台无任何关系。”

  律师称平台有相应的监管责任

  e代驾曾在推出代喝功能之初表示,“e代喝”事实上是以LBS(基于位置服务)定位为基础,以多种交友策略为形式打造的一个社交入口。但这一初衷并未在“e代喝”平台上有任何文字作为提示。

  对于网友关注的“e代喝”平台方是否要为可能发生的风险承担责任的问题,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表示,如果e代驾上线的代喝业务,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那么当事人在平台上沟通交流后,是否愿意代他人喝酒,是否签订代喝酒协议,是当事人双方自己的意愿。如果发生人身伤害,应当根据双方的协议,以及是否存在强迫性劝酒,酒后进行驾车、游泳、剧烈运动未加以劝阻等侵权责任法认定的侵权行为综合判断。

  但这并不意味着e代驾完全可以规避任何责任。《民法总则》有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因此,e代驾有责任对通过平台进行的活动进行监管,一旦发现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否则也需要视情况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双方签订的代喝协议是否有效?雇用一方是否有义务调查对方是否具有酒量,以及是否存在不能喝酒,或因喝酒可能导致的疾病?常莎认为,双方的协议只要不违反《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不违背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违反公序良俗,则应认定合同有效。

  但常莎律师提醒,受雇方作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自己的能力做出理性的判断,如果明知自己不能喝却仍替人喝酒,则应当认为是一种自甘风险的行为。作为雇用方,如果不存在侵权行为,则不应当承担相关的法律风险。

  文/本报记者 张香梅

(责任编辑:吴晓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代驾平台上线"代喝酒"服务引争议

2018-01-07 13: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代驾软件e代驾宣布上线“e代喝”服务,该服务上线至今,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一线二线36个城市。此消息一出,众多网友纷纷感叹,此前网上流传的代喝酒段子真的变成了现实。

  但同时,也有不少声音对代喝酒服务心存疑虑,代人喝酒可能会面临一些人身健康或安全方面的隐患,那么平台上线“e代喝”是否有相应的保障。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平台方了解到,平台对供需双方并没有约束,具体的价格和补充协议由双方沟通商议。

  填个资料就可成“代喝牛人”

  日前,北青报记者下载并打开e代驾APP客户端后看到,其服务栏确实多出了一项“代喝”服务。介绍页面显示:“e代喝,一款征服酒局的利器。”但是这个功能尚无法直接在软件中使用,需要将链接分享至微信中体验。

  在打开链接之后,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允许使用当前的位置。随后就可以点击“找人代喝”。而找人代喝还能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针对性寻找,如“按酒量”、“按标签”、“按距离”等。

  北青报记者搜索发现,根据定位能够找到附近数十名代喝用户,每个用户的信息除了昵称之外,分别是啤酒、红酒和白酒的酒量,有需求的人可以通过“给ta留言”与之取得联系。

  此外,该服务还有“我也能喝”选项,用户在填写昵称、地址、性别和酒量等信息后,就完成了资料注册,随即就能成为“代喝牛人”。

  此功能一经上线,不少网友纷纷感慨,段子手口中的创意竟然真的变成了现实。但在调侃之余,更多的声音则是在担心“代喝”的风险:“万一喝酒时出现了问题,谁来负责?平台方是否有规范的条款作为约束?”

  平台称发生意外“后果自负”

  网友小川在使用“e代喝”时发现,找到代其喝酒的对象并不容易。

  小川曾尝试通过“e代喝”的聊天功能与周围近20位代喝牛人联系,一两天后竟无一人回复消息。这让小川怀疑,e代喝的存在是否形同虚设。

  在注册成为“代喝牛人”时,用户无需实名制,地址、性别和酒量等信息均可以自行填写。这让小川有些疑虑,“我不能确定这些信息是否真实,特别是至关重要的酒量,那些自称能喝三斤白酒的,酒量是否要通过e代喝测试?但看这些信息确实无法放心地下单找人代喝。”

  针对网友的疑问,北青报记者联系到e代驾方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e代喝”只是一个交流沟通的渠道,目的是为有“代喝”需求的用户提供便利。如果用户们需要找代喝,可以根据自己需求与代喝方沟通联系。“如果发生意外,一切后果由用户自己承担解决,和平台无任何关系。”

  律师称平台有相应的监管责任

  e代驾曾在推出代喝功能之初表示,“e代喝”事实上是以LBS(基于位置服务)定位为基础,以多种交友策略为形式打造的一个社交入口。但这一初衷并未在“e代喝”平台上有任何文字作为提示。

  对于网友关注的“e代喝”平台方是否要为可能发生的风险承担责任的问题,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表示,如果e代驾上线的代喝业务,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那么当事人在平台上沟通交流后,是否愿意代他人喝酒,是否签订代喝酒协议,是当事人双方自己的意愿。如果发生人身伤害,应当根据双方的协议,以及是否存在强迫性劝酒,酒后进行驾车、游泳、剧烈运动未加以劝阻等侵权责任法认定的侵权行为综合判断。

  但这并不意味着e代驾完全可以规避任何责任。《民法总则》有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因此,e代驾有责任对通过平台进行的活动进行监管,一旦发现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否则也需要视情况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双方签订的代喝协议是否有效?雇用一方是否有义务调查对方是否具有酒量,以及是否存在不能喝酒,或因喝酒可能导致的疾病?常莎认为,双方的协议只要不违反《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不违背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违反公序良俗,则应认定合同有效。

  但常莎律师提醒,受雇方作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自己的能力做出理性的判断,如果明知自己不能喝却仍替人喝酒,则应当认为是一种自甘风险的行为。作为雇用方,如果不存在侵权行为,则不应当承担相关的法律风险。

  文/本报记者 张香梅

(责任编辑:吴晓薇)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