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

2024-05-21 07:40 来源:光明日报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5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张雨浦介绍,宁夏经济发展量质齐升——2023年GDP增长6.6%,增速居全国第五位;今年一季度增长5.8%,增幅连续8个季度进入全国前10名,特别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增幅分别晋升到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创造了宁夏历史上的最好成绩。他表示,将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

  因地制宜,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宁夏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动能来自哪里?

  “我们的主导产业近几年发展得比较快,后劲也比较足。”张雨浦说,比如现代煤化工建设方面,总产能已达3000万吨,其中煤制油连续三年超过400万吨,居全国首位;煤制烯烃产能达470万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深加工方面,特种面料丝纱纺织和高档香水原料都已进入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宁夏重点布局数字产业,数字经济“第一增长极”的作用初步显现。

  “我们已建成我国西部唯一的算力和互联网交换‘双中心’,现有亚马逊、中国移动、美团、西云等100多家企业在宁夏建立了数据中心或应用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储备。现在我们还在抓紧建设一些新的产业,比如‘量子+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线上算力产业园。”张雨浦介绍。

  “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这个新质生产力,宁夏有基础、有条件、有成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买彦州说。在他看来,宁夏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发展数字经济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绿电资源丰富,气候凉爽干燥,适宜建设大型数据中心;良好的产业基础增强了发展数字经济的支撑力,拥有全国首批“万卡级”智算基地、全国首批人工智能芯片适配基地;丰富的应用场景增强了发展数字经济的带动力,全区智慧教育平台让广大城乡学生同上一堂优质课,远程数字诊疗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连线全国专家。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非常举措、支持非常产业、实现非常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算力之都’,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宁夏力量。”买彦州表示。

  生态优先,美丽宁夏建设取得新成绩

  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也是唯一全境列入“三北”工程范围的省区,生态保护责任之重不言而喻。

  发布会上,张雨浦细数了宁夏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的一系列措施:全力打好黄河保护持久战,让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了Ⅱ类进出,涉及黄河安澜的黄河治理工程今年全面开工建设,黄河安、黄河净、黄河美的基础持续巩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荒漠化治理成绩喜人,宁夏人民发明的“草方格”治沙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入选了联合国“环境保护500佳”案例。

  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果,绿色低碳发展正推进。据了解,宁夏新能源电力装机超3700万千瓦、占比突破53%,新能源利用率连续五年超过97%。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陈春平表示,下一步,宁夏将大力建设“一链一基地三通道”:“一链”即新能源全产业链,包括光伏产业链、风机产业链、储能产业链等;“一基地”即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目前正建设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抽水蓄能电站、氢能生产等;“三通道”是指三条“西电东送”外送通道,已建成的宁夏到浙江、宁夏到山东两条外送通道,累计外送电量7000亿度,宁夏到湖南的外送通道是国内首条以新能源为主的外送通道,建成后宁夏年外送电量将超过1000亿度。

  “届时,宁夏每发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每2度电中就有1度外送,用源源不断的‘宁夏绿电’点亮东中部地区的‘万家灯火’。”陈春平说。

  做强特色,叫响更多“宁字号”产品

  “我们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让大家品尝到更多更好的‘宁字号’产品。”张雨浦谈及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时说。

  近年来,宁夏确定了葡萄酒、枸杞、牛奶、牛肉、滩羊和蔬菜六个重点产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宁夏是国内外公认的葡萄酒黄金产区,这几年产业发展很快。宁夏的酒庄酒产量现在已经上升到全国第一位,每2瓶国产酒庄酒就有1瓶产自宁夏。”张雨浦说。

  中国葡萄酒持续走向世界。近期发布的《中法关于农业交流与合作的联合声明》,也提到了中法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产业方面的相关合作。

  对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王立表示,将以中国申请加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为契机,加快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努力提升中国葡萄酒的国际影响力,让宁夏葡萄酒这张“紫色名片”成为中国对话世界、世界认知中国的“紫色桥梁”。

  (本报记者 李丹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秀峰)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生态文明 > 生态文明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奋力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

2024年05月21日 07:4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丹阳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5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张雨浦介绍,宁夏经济发展量质齐升——2023年GDP增长6.6%,增速居全国第五位;今年一季度增长5.8%,增幅连续8个季度进入全国前10名,特别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增幅分别晋升到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创造了宁夏历史上的最好成绩。他表示,将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

  因地制宜,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宁夏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动能来自哪里?

  “我们的主导产业近几年发展得比较快,后劲也比较足。”张雨浦说,比如现代煤化工建设方面,总产能已达3000万吨,其中煤制油连续三年超过400万吨,居全国首位;煤制烯烃产能达470万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深加工方面,特种面料丝纱纺织和高档香水原料都已进入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宁夏重点布局数字产业,数字经济“第一增长极”的作用初步显现。

  “我们已建成我国西部唯一的算力和互联网交换‘双中心’,现有亚马逊、中国移动、美团、西云等100多家企业在宁夏建立了数据中心或应用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储备。现在我们还在抓紧建设一些新的产业,比如‘量子+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线上算力产业园。”张雨浦介绍。

  “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这个新质生产力,宁夏有基础、有条件、有成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买彦州说。在他看来,宁夏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发展数字经济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绿电资源丰富,气候凉爽干燥,适宜建设大型数据中心;良好的产业基础增强了发展数字经济的支撑力,拥有全国首批“万卡级”智算基地、全国首批人工智能芯片适配基地;丰富的应用场景增强了发展数字经济的带动力,全区智慧教育平台让广大城乡学生同上一堂优质课,远程数字诊疗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连线全国专家。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非常举措、支持非常产业、实现非常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算力之都’,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宁夏力量。”买彦州表示。

  生态优先,美丽宁夏建设取得新成绩

  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也是唯一全境列入“三北”工程范围的省区,生态保护责任之重不言而喻。

  发布会上,张雨浦细数了宁夏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的一系列措施:全力打好黄河保护持久战,让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了Ⅱ类进出,涉及黄河安澜的黄河治理工程今年全面开工建设,黄河安、黄河净、黄河美的基础持续巩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荒漠化治理成绩喜人,宁夏人民发明的“草方格”治沙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入选了联合国“环境保护500佳”案例。

  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果,绿色低碳发展正推进。据了解,宁夏新能源电力装机超3700万千瓦、占比突破53%,新能源利用率连续五年超过97%。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陈春平表示,下一步,宁夏将大力建设“一链一基地三通道”:“一链”即新能源全产业链,包括光伏产业链、风机产业链、储能产业链等;“一基地”即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目前正建设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抽水蓄能电站、氢能生产等;“三通道”是指三条“西电东送”外送通道,已建成的宁夏到浙江、宁夏到山东两条外送通道,累计外送电量7000亿度,宁夏到湖南的外送通道是国内首条以新能源为主的外送通道,建成后宁夏年外送电量将超过1000亿度。

  “届时,宁夏每发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每2度电中就有1度外送,用源源不断的‘宁夏绿电’点亮东中部地区的‘万家灯火’。”陈春平说。

  做强特色,叫响更多“宁字号”产品

  “我们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让大家品尝到更多更好的‘宁字号’产品。”张雨浦谈及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时说。

  近年来,宁夏确定了葡萄酒、枸杞、牛奶、牛肉、滩羊和蔬菜六个重点产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宁夏是国内外公认的葡萄酒黄金产区,这几年产业发展很快。宁夏的酒庄酒产量现在已经上升到全国第一位,每2瓶国产酒庄酒就有1瓶产自宁夏。”张雨浦说。

  中国葡萄酒持续走向世界。近期发布的《中法关于农业交流与合作的联合声明》,也提到了中法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产业方面的相关合作。

  对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王立表示,将以中国申请加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为契机,加快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努力提升中国葡萄酒的国际影响力,让宁夏葡萄酒这张“紫色名片”成为中国对话世界、世界认知中国的“紫色桥梁”。

  (本报记者 李丹阳)

(责任编辑:杨秀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