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工程”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斑斓画卷

2024-04-26 09:39 来源:法治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山水工程”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斑斓画卷

2024年04月26日 09:39   来源:法治日报   张维

  从荒山秃岭到如今梯田满目,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山绿、田沃、水美的优美生态环境,让八百里蒙山沂水焕然一新。“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沂蒙山小调》中的秀美风光又回来了。

  曾经,这里也经历了水土流失、森林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是“山水工程”让沂蒙山旧貌换新颜。近年来,我国围绕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即“山水工程”)。记者日前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2016年启动的“山水工程”已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2022年12月,“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向世界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中心主任查尔斯·卡朗瓦称其为一项旨在恢复1000万公顷自然空间的宏伟计划,并称赞了中国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坚定承诺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荒山变成绿海

  如今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王山峪生态造林区,远望一片绿色:茶园层层叠叠,侧柏、黑松、楸树、乌桕等点缀其间,斑鸠、喜鹊跳跃在挂满绿叶的枝头。

  而几年前,这里植被稀少、黄土裸露,从空中俯瞰,土黄色曾是绵延流域70多平方公里的底色。当地农民告诉记者,“要是碰上大风天,漫天都是飞扬的黄土。”而如今荒山变成绿海,正是生态修复之功劳。

  2021年,当地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为契机,以东汶河流域为单元,在流域内开展“荒山造林、矿山修复、水土保持”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为荒山披绿,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一招”,项目首先从源头入手,在东汶河上游王山峪等生态脆弱区开展造林绿化。

  这也是当年山东省申报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一部分。沂蒙山工程是全国“十四五”首批公布的“山水工程”之一,涉及临沂市10个县区。据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赵晓晖介绍,该工程投资55亿元,一盘棋谋划53个工程项目,生态修复总面积4090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治理范围之广,投入资金之大,是沂蒙老区未曾有过的。

  翻开沂蒙山区域“山水工程”规划图,一张以沂河水生态、水安全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施工路径清晰可见:全市沿上游而下,总体划分为水源涵养主体生态修复区、水土流失主体生态修复区、水安全水生态主体修复区三大修复区域,又细分成森林提质、水源地保护、土地整治与水土保持等八个单元,构建起“一河三区八单元”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

  如今,“区域生态本底得到系统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升。”赵晓晖说。

  推进系统修复

  如沂蒙山一样努力做好生态修复的例子,在全国多地可见。

  在福建,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理念,实施闽江流域“山水工程”建设,3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40平方公里、天然湿地保护修复1.1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废弃矿山综合整治48处。自2022年以来,闽江河口湿地先后入选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

  在河南,统筹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在黄河左岸实施总投资63亿元的南太行“山水工程”,在右岸接续实施总投资52亿元的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工程”。统筹省域重要生态区生态保护治理,形成了重点推进、多点发力的生态保护修复态势。

  在重庆,以实施两个国家“山水工程”为契机,系统实施9大类54个子项目,探索打破行政界线和部门业务分割,坚持以流域、山脉等自然地理单元为整体,在山上实施森林保护保育类工程,山腰实施水土保持类工程,山下实施土地整治、面源污染治理类工程,河湖岸边实施生态缓冲带、湿地修复类工程,形成山上山下、上下游和左右岸协同治理、系统修复。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粮农组织开展的“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中,重庆广阳岛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成为自然资源部向联合国推介的“中国山水工程”第一个入选项目。

  山河重塑、故土重建,我国“山水工程”正在努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斑斓画卷。

  法治举足轻重

  以“山水工程”为代表的生态修复工作仍在继续。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今年将持续推进实施“山水工程”,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这将对重点生态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我们还会在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涉及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继续谋划和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重大工程。着力提升我国重要生态地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说。

  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在此前召开的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场交流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已经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转变,政策性金融投入资金累计已达3500亿元。

  法治在生态修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然资源部依法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针对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制定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激励政策;配合开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等制修订。江西、河南等地出台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地方性法规,山西建立“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考核制度。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抓紧制修订土地复垦条例、土地综合整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法规的同时,将继续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和新增用岛,探索建立海岸线占用与修复平衡制度。

(责任编辑:魏金金)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