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生态文明 > 生态文明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2022年12月26日 10:45   来源:中国环境报   

  ◆杨茜迪 陈红敏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方面将保护自然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是促进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

  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的重要支撑

  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为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我国以强力制度保障了最基本的生态功能区域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并完善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的休养生息和耕地休耕轮作制度,保障和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生态基础。

  创造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需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因此,需要从上至下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观念、技术、制度等阻隔,在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需要推动生态产品与劳动、资本有机结合,推进生态产品与互联网、融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等融合,形成生态产品的多元供给模式和价值增值机制。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断提高人类对生态产品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和可感知性,提高生态产品价值,特别是服务型价值在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地位。

  促进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地区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域与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同步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划分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等主体功能区,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但是,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并不是无人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必须为开发受到限制和禁止的区域找到发展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以促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域与其他开发区域真正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发展协调的格局。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内容,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相比城镇而言,具有更好的生态优势。因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要利用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产品。乡村振兴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绿水青山之上的,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点,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径。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平衡,需要推动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人造资本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的模式,让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和提供工业产品、服务产品的地区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一方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渠道,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挂钩,调节区际生态产品供需关系,形成生态产品有价、生态产品有偿使用的基本逻辑,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比较优势,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协作,打造生态产业品牌和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将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责任编辑:杨秀峰)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