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百年“煤都”绿色转型

2021年07月22日 07: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孙亮全 太原报道

  几天前,2021年山西省公路自行车冠军赛在大同市左云县闭幕。

  这个晋北小县已经连续4年举办自行车赛,吸引了大批选手和游客到来。随着塞北黄土高原生态持续向好,长城、古堡、箭楼辉映着蓝天、绿树、湿地,让人心旷神怡。

  这是山西最北端“煤都”大同“脱黑向绿”、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同市重点监测的8家景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00余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成多。而在2019年,大同全市接待游客550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480亿元。此前数年,大同市文旅产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

  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坐拥云冈石窟、悬空寺等著名文物古迹,大同却贴了近百年的“煤都”标签,曾“因煤荣耀”,也“因煤苦恼”。

  “历史在大同盆地底部埋下宝藏,藏着光和热。”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要子瑾说,大同煤炭在清末即形成规模开采,至改革开放后的10年间,已成“世界三大煤都”之一。

  长期靠煤发展的大同不可避免出现了“一煤独大”的困局。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明生说,单一产业结构带来严峻的现实问题。云冈大佛披“黑裟”,城市处处脏乱差。

  为了转变这一状况,大同通过调整生态布局、城市布局提升“综合素质”。大同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郝瑞说,通过持续多年的植树造林、治水治气等,大同将全国污染“黑三甲”变成了年均空气优良300余天的“大同蓝”,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和“中国美丽城市”。

  “秦汉名邑、北魏京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几乎每个时代,都留存了珍贵遗产,这样的城市北方很少。”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副会长宋志强说,大同真正的底蕴是文化。

  复建古城,扩容景区,进行城市升级改造,重塑城市形象,大同开始重新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底色”,唤醒居民的自豪感。

  8月份,第六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将再次走进大同。除了电影周,大同已连续18年举办云冈文化节、连续举办7届古都灯会。大同市文旅局副局长姜文说,当地一方面提档升级旅游产品,另一方面不断举办活动塑造城市品牌。

  “仅住宿这一个指标,就能看出旅游这个新‘引擎’的富民威力。”大同市文旅局发展科科长刘海鹏说,全市目前有5.8万张酒店床位,旺季“一床难求”。大同金凯国际酒店经理赵庆琳说,拥有170多间客房的酒店,容纳了140多名员工就业,去年营收4000多万元。

  在大同市灵丘县,秦淮环首都·太行山大数据基地三、四期不久前建设完成,这个数据中心部署了13.5万台高性能服务器。

  除了秦淮,中联、华为等一批数据中心落户大同。大同市目前建成、在建的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约为80万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大同正将先天优势变成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布局大数据产业为例,大同处在环京带宽不受限区域,土地资源充裕、气候寒凉干燥,电价低廉、火电稳定。”大同市项目推进中心主任杨生玺说。

  此外,大同坚持培育新动能,加速探索向“新能源之都”迈进,着力打造风电、光伏等“六大新能源产业集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布局赋能。

  截至目前,大同市新能源装机达到近63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近一半,占山西全省新能源装机的近20%。

  王明生说,以超过百亿产值的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文化旅游等四大战略产业为支柱,以通用航空、大数据、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为突破,大同市已初步构建起“一煤为基、四马拉车、六新崛起”的现代产业体系,“煤电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