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吉林西部的白城市,拥有两个国际性生态地标:这里位于全球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是世界上90%的白鹤等大型水禽、涉禽往来于西伯利亚与大洋洲的必经驿站;这里所处的松嫩平原西部约有5595亩盐碱地,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美国加利福尼亚并列为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
在黑土地广袤的中国东北,以盐碱地为主的白城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盐碱地治理是世界性难题,但如今的白城竟拥有315.7万亩水田、138万亩养殖水面,已成为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渔业产量第二大市的“鱼米之乡”。在这片盐碱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城乡“补水” 候鸟重至
白城市通榆县位于长春西北约290公里,是距离省会最远的白城辖区,跻身世界A级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鹤舞美景”位列吉林旅游八景的向海就位于这座县城。时值凛冬,通榆的最低气温已跌破零下20℃,连片的泡沼冻结成星罗棋布的冰面。
一个月前,向海自然保护区副局长林宝庆目送今年最后一批南迁候鸟飞离。林宝庆在向海已工作24年,热爱这份工作缘于对鹤的喜爱。1996年大学毕业的林宝庆,如愿以偿来到向海工作。能近距离观察、接触鹤使他倍感幸福,但没过几年他就遭遇了难觅鹤踪的尴尬。
20年前一场水灾和接踵而来的旱灾,加之上游水系来水受限,白城全域从2003年起遭遇10年缩水困境,向海湿地面积从36000公顷萎缩到3600公顷。保护区内的兴隆水库同样缩水90%,导致众多工人迫于生计到干涸的湖底种植葵花。“1999年来水库上班,没想到,刚当了四年工人就变成了农民。”45岁的水库工程科科员车明富回忆。
盐碱地并非白城的“千年顽疾”,当地人均耕地、草原、水域面积曾领跑全省。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土地资源取予失衡、林草资源缺乏保护,白城土地沙化以每年0.8%的速度递增,加上后来的连年缩水,当地逐渐成为中国15亿亩盐碱地中一块难掩的“疮疤”。
大安是距长春最近的白城辖区,也曾是全市盐碱化重灾区。生态恶化不仅令候鸟绕飞,也令外埠资本绕行,进而为地方发展蒙上阴影。
缩水带来的短板,从“补水”开始解决。2013年,在植树造林、草原治理等既有举措基础上,白城启动河湖连通工程。依托自然水系和兴修水利,以提水、引水、分水方式将汛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的富余水资源存蓄到天然湖泡沼和湿地,破解了“旱期无水可用”“汛期余水难存”的瓶颈,让水资源既有增量也有存量且能科学调配。
截至2020年,白城通过河湖连通工程,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640万亩,恢复草原、芦苇面积105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由42年前的5.1%升至12%,平均风速也比当年下降了0.55米/秒。近年来,绕飞的白鹤归来了,东方白鹳、疣鼻天鹅也来“打卡”了,林草间偶尔还有野猪和狼“客串”。目前,白城地区野生动物种类已升至350种,且阵容仍有望扩增。
“水足了,树多了,景美了,市民的心情好了,白城也有底气举办马拉松了。”白城市文广旅局二级调研员张旭晨认为,白城马拉松已成功举办两届,吸引全国近万跑友在参赛之余见证这座吉林西部盐碱地上城市的蜕变。
就地“生金” 稻米飘香
盐碱地含盐量高、通气性差、肥力偏低,在这样的地方,传统农业生产往往产出低、效益低。这不仅令农民头疼,也让许多专家感觉“无解”。将盐碱地变成黑土地固然不现实,但白城却有自己的就地“生金”之法。其中一项重要探索就是将PH酸碱度在7.7至10.9之间的强碱土壤改良为弱碱土壤,为种稻提供优质条件。
以稻治碱,白城曾酝酿多年,但曾一度缺乏条件。在河湖连通工程补足水资源,一改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局面带来“天时”后,当地通过有机肥调碱、以水冲碱、脱硫石膏治碱等方式又确保了“地利”——土壤PH酸碱度已降至适宜优质水稻种植的7.5左右,棋路得开只待“人和”。
白城市农科院作为吉林西部盐碱地上从事水稻专业研究的机构,近年来成功选育出长粒粳稻品种白粳1号。这款弱碱米如今推广面积约150万亩,占白城水田的半壁江山。2018年,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户大安,为白城以稻治碱提供了更雄厚的技术支持。
当白粳1号在弱碱米“主战场”开疆拓土之余,白城一批农业带头人进一步挖掘弱碱水土资源,尝试“蟹稻”“鸭稻”“鱼稻”等有机共作模式。位于白城中部的镇赉是吉林水稻种植第一大县,现有水田145万亩,其中12万亩被有机共作模式耕耘。
“有机共作,既避免农药化肥,也能一田双收。”镇赉县庆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孟庆江介绍,合作社现有4500多亩水田,莫莫格乡元宝吐村已有40户农民入社,今秋水稻、扣蟹双丰收,平均每亩地为社员增收1000多元。
今年10月,白城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吉林大米阵容中又崛起一股新势力。如今,白城地区已形成以益海嘉里(白城)粮油食品公司为龙头的120余家粮食加工企业,打造了以“梦香湾”珍珠米为代表的120多个品牌。
盐碱地上,就地“生金”的不只水稻。为破解土壤的原生瓶颈,部分地区改变作物品种,不仅使燕麦、杂豆成为拉动农业增收的主角,还在棚膜经济中植入“黑科技”。
通榆县边昭镇五井子村大棚内的草莓秧已开花,穿梭其间的大黄蜂颇为抢镜。园区经理陈伟介绍,这些明亮熊蜂由吉林大学专家团队引进,续航能力强,改善了人工授粉“对对碰”的传统模式,使草莓产量更高、味道更甜。
近八年来,白城水面最大时曾扩至180万亩,基本恢复了当地历史最大的养殖水面。在河湖连通工程第二年,当地就以3.3万多吨的渔业产量创造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2019年,这一纪录已被改写为4.72万吨。
在吉林西部,冬捕文化并非松原查干湖专属。2021年元旦临近,在白城域内的通榆向海、镇赉哈尔淖、洮南四海泡、大安月亮泡、查干浩特团结湖等多个“冰湖肥鱼”点位,鱼把头们已陆续钻开冰面准备下网,以博得“年年有鱼,年年有余”的彩头。
生态“筑巢” 孵化资源
白城下辖洮北、洮南、镇赉、通榆、大安等五个县(区、市),其中三个曾为国贫县、两个曾为省贫县,白城亦被列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兴安岭南麓扶贫片区。盐碱地带来的生态短板,不仅曾是当地的“穷根”之一,也是产业、企业、人才多年来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
为此,白城各地近年来在逐渐脱贫摘帽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生态“筑巢”助力资源孵化、吸引资本进驻的逻辑。在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工程、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当地以日益改善的自然环境为底牌,持续向外界传递一产资源可挖、二产前景可期、三产潜力可寻的讯号。
35岁的刘伟岐从北京回到大安已两年,勾起他乡愁的不仅是老家摘掉贫困帽,还有家门口“空降”的湿地美景——位于城区东北的嫩江湾,是松花江最大支流嫩江流经大安形成的一处面积约3127公顷的湿地港湾,经过生态修复,这里如今已有植物57科169种、野生动物274种。“家乡变美了,为什么不回来发展呢!”刘伟岐说。
“生态改善不仅能带来游客和流量,还能带动资本进驻和人才回流。”大安市湿地办副主任于艳飞介绍,嫩江湾已被国家文旅部列入创建5A级景区预备名单,有望成为继长白山、长影世纪城等之后吉林省第八个5A级景区,进而吸引投资,对吉林西部地区草原民俗游、风电景观游等特色产品起到综合“带货”效应。
据白城市人才交流中心统计,2017年以来,一批“90后”为代表的大学毕业生形成返乡创业小高潮,相继创办了2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这些年轻人将杂粮、杂豆、蓝莓、黄菇娘等传统农产品衍生出科技化、订单化、互动化等新的产销套路,不仅让就近兼职打工的乡亲们多了一条致富途径,也让家乡聚敛了更多的人气。
23岁的朱阳毕业于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曾酝酿去南方城市发展,但家乡近年来的变化让她最终选择回白城上班。她说,除了熟悉的环境和“不熟悉”的美景外,回白城上班的月薪也超出她的预期,更出乎意料的是在单位食堂还吃到过龙虾等大餐。
朱阳供职于吉林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以味精为消费者熟知的梅花集团子公司。梅花集团是国内名列前茅的氨基酸生产企业,据测算,国内平均每七头猪就有一头的饲料里含有吉林梅花生产的赖氨酸。
“梅花”为什么会开在这片盐碱地?白城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兴介绍,白城“打动”企业的固然有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多项举措,但更关键的是,白城看似偏居吉林西隅,却也是吉、黑、蒙等玉米资源富集省份的接合带。近年来,白城地区河湖连通、土壤降碱等生态治理,为一产资源供给二产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所以省内区位劣势实为跨省区位优势。
据介绍,三期项目2021年全部竣工后,吉林梅花将累计为白城新增就业岗位3500多个,进一步吸引人才返乡。生态“筑巢”吸引大型企业“梅花”进驻,不仅盘活了当地印刷、包装、玉米脐油等上下游企业,更为其他外埠大型企业进驻提供了样本,进而为吉林西部盐碱地的“绿色逆袭”延伸出新的可能。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