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蒙阴县积极将当地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富民新增长点,将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植绿建绿,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蒙阴县是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找准生态与富民的契合点,蒙阴将当地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富民的新增长点,走出了一条“生态好、群众富、可持续”的“绿富美”发展之路。
从山水绿到产业绿
“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水源地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不引不批不建;凡是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关停并转;所有工业项目一律进园区。”这是山东蒙阴县引进项目的一条“铁律”。
2018年初,一位客商带着30亿元的投资项目来到蒙阴,并承诺项目投产一年就能实现税收4亿元以上。“说不动心是假的。”蒙阴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王忠军说,但在审批项目时,从企业递交的材料中发现,该项目的工艺流程对大气和水都有污染,按照蒙阴“生态立县”的定位,该项目最终没有通过立项。
舍弃送上门来的大项目,是蒙阴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诠释,也映射出他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决心。
蒙阴县按照“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治山治峪,全县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10万亩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按照“山不露土、有土皆绿”的要求,推动随意建绿向规划建绿、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单纯绿化向彩化美化转变。
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近5年来,全县平均降雨量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200毫米,比全省同期平均多200毫米。
蒙阴县坚持不是不要工业,而是大幅提高工业的生态门槛,集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在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蒙阴县认真把握“升级、壮大、绿色”3个重点,全力推动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等技术,改造制造工艺和流程,推动主导产业智能化,实现品牌高端化发展。在新兴产业壮大方面,立足现有优势产业,理清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引进,强化“补链强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蒙阴县还重点围绕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转型升级、加强集约节约、完善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区域格局功能化、产业发展低碳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绿色发展制度化,逐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绿色无污染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近3年来,累计清理退出化工类企业7家,关闭矿山43家,取缔“小散乱污”企业140多家,拒批项目100多个。
从生态富到群众富
蒙阴县找准生态与富民的契合点,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初步构建起以生态为本、农业为基、农商文旅互促共融的综合产业,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我们村种了3000多亩桃子。我们的桃品质好,政府帮着我们打品牌,桃的知名度提高了,我们卖桃的收入也提高了。”旧寨乡杏山村党支部书记赵西营说。
蒙阴县为增加群众收入,先后构建了“果—兔—果”“兔—沼—果”循环链条、“果—菌—肥”循环链条、“农—工—贸”循环链条,实现全链条增值。
“果—兔—果”“兔—沼—果”循环链条,就是用果叶喂兔,兔粪入沼,沼液沼渣还田,先后发展优质果园100万亩,其中蜜桃65万亩,年产量23.5亿斤,“蒙阴蜜桃”品牌价值266亿元,列入“中国农产品百强品牌”;长毛兔、肉食兔存栏700万只,年产兔毛4000吨,占全国产量的30%。
“果—菌—肥”循环链条,就是利用果树残枝粉碎后种植香菇,发菇后菌棒制成有机肥,建成香菇种植基地1500亩,年产菌棒1000万棒,80%出口欧美市场,带动30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农—工—贸”循环链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46家。目前,正在延伸到桃木、桃花、桃叶、桃胶深加工领域,全县90%的村是果品专业村,90%的农户有果园,90%的土地种果树,90%的农业收入来自林果产业。
近年来,蒙阴县大力推广“生态+”“旅游+”“文化+”“互联网+”等新业态,构筑“农业新六产”,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耕变体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富民新的增长点,源源不断向群众释放生态红利,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天空湛蓝,远山含黛,波光粼粼的金水河缓缓流淌。蒙阴县桃墟镇安康村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开发了树上村庄旅游项目,新建树上餐厅、树上民宿等各种景观设施,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带动发展农家乐、电商等50多家。
“变化太大了,以前草房子又黑又小,现在翻盖成了宽敞明亮的高台砖瓦房,柴火灶变成了烧气的厨房,做梦也没想到会变得这么好。”今年71岁的安康村村民崔元芝说,儿子在县城上班,她与老伴在村里经营“悠然居”民宿的同时,还承包了半座山,山上种了板栗,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蒙阴县以旅游理念提升农业,建设省级精品采摘园46个,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6家;以全域视角发展旅游,培育以“山水生态”“地质奇观”“果乡农家”为代表的旅游品牌,全县A级景区达到20家,省级旅游强镇和特色村20个,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以文化元素厚植底蕴,讲好历史故事、革命故事、蒙阴故事,“蒙阴红色旅游”品牌价值达到130.5亿元;以现代商贸活跃全局,发展网商微商3200余家。
从风景美到乡村美
蒙阴县围绕生态主题,拓展文明内涵,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由追求物质财富向追求精神财富转变,将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全面打响“崮秀天下、世外桃源”县域品牌,让群众分享“生态红利”,共享“绿色福利”。
新修的柏油路笔直宽阔,路两边是整齐的白墙红瓦的民居,花坛里花开正艳,家家户户都有一根白色的管子伸入地下,把生活污水导入管网再汇入污水处理站,蒙阴县垛庄镇后里村实现了生活污水统一处理。据了解,后里村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60立方米,先后铺设污水管网5500米,新建污水检查井270个,采用“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湿地”的方式,在下游建设了占地750平方米的湿地、藕塘,栽植了芦苇、香蒲、藕等进一步净化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全面解决了全村283户1190人的污水处理问题。
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蒙阴县高标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并结合村情特点和人口分布,因地制宜探索出“生态净化、就地回用”等5种差异化治理模式,并以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受到群众认可。目前,全县有128个村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明年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蒙阴县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镇,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家园,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乡村风光休闲区“三区”融合发展思路,建成新型农村社区86个、社区服务中心78个,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络,并逐步向“户户通”延伸,90%以上行政村“五化”稳定达标。全县先后打造庭院绿化美化型、绿化富民型等精品特色村240多个,村庄风貌大幅提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管 斌 通讯员 张圣虎)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