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推行垃圾分类,意味着什么?

2019年06月13日 08:16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标题:推行垃圾分类,意味着什么?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明确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要求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分类方式,建立分类处理体系,促进可回收物充分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笔者认为,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加以评估、选择垃圾分类的方式。分类方式一旦成为地方共识,就应该坚决果断地推行下去。坚持制度化,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综合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力量,强制与引导并重,激励与惩罚并用,促使垃圾分类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

  推行垃圾分类,意味着个人行为的约束,即个人行为需要统一到社会行为;意味着社会行为的重塑,从垃圾混合处理转变为分类处理,从垃圾处理、管理转变为垃圾治理;意味着行为范式的转变,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到社会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借助现有社会力量助推垃圾治理;另一方面,也要借助推行垃圾治理促进社会现代化转型。

  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要根据产生者负责、排放者付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有偿服务、责任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明确分工、责任和义务,强化垃圾治理的决策、执行及监管,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的分工协作关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协同性,有条不紊地推动垃圾分类和垃圾全程、综合、多元治理。

  垃圾分类起步难,持之以恒更难。这是一件关系公众利益的大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看似事小,却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标志性事件。需要妥善处理好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主体协同、利益协调、环节相扣等问题,以极大的决心、细心和耐心,推动社会公众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熊孟清)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