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如是
见习记者 梁傲男
截至目前,云南省已发展成为中国咖啡种植规模最大的省份,咖啡出口量也在快速增长。据昆明海关统计,2024年云南累计出口咖啡3.25万吨,同比增长358%,主要出口至荷兰、德国、美国、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
国产咖啡不仅在产业链上游的咖啡豆种植端成功“出圈”,下游的各大咖啡饮料品牌也在加速拓店,扩大市场份额。其中,瑞幸咖啡和库迪咖啡在2024年新增了数千家门店,总门店数分别突破了2万家和1万家门店。瑞幸咖啡已在东南亚开启“爆品模式”,库迪咖啡则联手中东财团落地“咖啡+石油”场景。
中国在全球咖啡版图上的地位愈发重要。同时,国内咖啡产业链迎来发展黄金期,已从原料供应者转变为风味改良、技术专利的领跑者,在科技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咖啡正在改写“西方定义风味”的历史,成为重构国际咖啡市场的重要“力量”。
咖啡豆供不应求
在云南普洱和保山地区,数万亩咖啡园当前正值盛果期,群山披上饱满鲜红的咖啡果。咖啡果在经历采摘、脱皮、清洗等步骤后,将在数千张竹席铺成的金色海洋进行晾晒。与此同时,每天都有多辆快递皮卡穿梭于山间,满载脱壳后的咖啡豆前往当地交通枢纽。位于昆明长水机场的货机腾空而起,将带着水洗处理的精品咖啡豆直飞柏林咖啡馆,中老铁路的跨境班列则运载着咖啡豆一路向南,老挝万象的咖啡贸易商已架起货秤静待咖啡货品……
这一幕幕正是云南咖啡豆供不应求的市场缩影。凭借?稳定的供应能力?与?技术赋能?,云南咖啡已成功嵌入全球供应链多元化战略,成为国际资本对冲气候风险与成本压力的关键选择。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也已将云南咖啡纳入其精品咖啡采购体系,以减少对南美产区的依赖。
去年以来,国际期货价格波动放大了云南咖啡的成本优势。云南省精品咖啡学会首席科学家黄家雄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云南咖啡的国际之路越走越宽,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品质的提升,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云南咖啡出口量暴增的背后,是国际采购商对供应链多元化的需求,尤其是在去年阿拉比卡咖啡豆价格大涨的时期,云南咖啡供不应求,产业链进入了发展的红利期。
随着国际咖啡市场因主产国气候异常进入供给“紧平衡”周期,云南咖啡凭借稳定的产量和成本优势承接了部分国际订单。中研网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咖啡生豆出口量大幅度增长;价格突破32元/公斤,同比增长37%。
“咖啡豆涨价,将提振咖农的种植热情。近年来,国内咖啡市场愈发活跃,多数云南咖啡生产地都在大规模扩产能。”晶捷互动创始人、品牌战略专家陈晶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云南省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雄表示,2024至2025产季,预计普洱市咖啡的生豆产量在5.8万吨左右,根据当前市场价格计算,当地生豆产值预计将突破百亿元,是种植咖啡以来最好的一年。
可以看到,云南咖啡的“地理标志”属性正在通过跨境电商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展会扩大国际认知度,推动出口结构从大宗商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黄家雄表示:“云南咖啡在国际市场已经逐步打响了品牌。”
云南咖啡豆近年来在国际市场持续释放潜力,伴随着品质提升,已经吸引了星巴克、雀巢、蓝瓶咖啡等国际品牌前来建立直采渠道;肯德基冻干咖啡也采用云南咖啡豆作为原料,带动国内咖啡豆销量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以瑞幸、Manner为代表的本土品牌通过高频上新策略,年均消耗云南咖啡豆超万吨;蜜雪冰城等新茶饮品牌也通过“产地直采”模式锁定云南优质豆源,推动咖啡豆分级体系的标准化。
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云南咖啡已实现产量和质量的飞跃。中国内地所有星巴克门店的经典浓缩咖啡都由云南咖啡豆拼配而成,并且还会售卖云南单一原产地的咖啡豆。
科技赋能产业链
2024年以来,在云南“中国咖啡第一村”新寨村,当地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咖啡种植水平和商品转化率,实现了农业转型升级。目前,新寨村正在设计地面智能设备,能实时监测咖啡种植区域的气温、湿度、雨水酸碱度等关键指标,并通过5G网络即时将数据传输至后台。
新寨村党总支书记王加维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了这些‘电子管家’,咖农将会根据相应数据对咖啡树进行遮阳、浇水,确保每一株咖啡树都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村里的咖啡产量和品质有望继续提升。”
据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现在使用的微水脱胶技术可以让每吨咖啡水洗时节水90%。AI品质管理系统能够将咖啡豆含水量控制在黄金区间、烘焙的温度波动精确控制在1摄氏度以内,让“柑橘香”“焦糖韵”等中国咖啡豆风味可以被标准化复制。
咖啡消费升级正在驱动咖啡产业链纵深发展,倒逼上游咖啡豆行业提质增效。
“不少下游咖啡企业正在加强生产端的科技赋能,通过智慧农业及先进设备的使用,增强咖啡产业链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的能力。”黄家雄说。
Grid Coffee等多个咖啡品牌方也表示,未来会加深与云南庄园和处理站的合作,投入技术和资源,共同提升云南高品质咖啡豆的产量和声誉。
京东超市于近日宣布,未来两年,公司将投入超过1亿元,用于扶持精品咖啡品牌快速成长。2024年3月份,瑞幸在云南保山建成了首个鲜果处理加工厂,促进国产咖啡实现更为标准化、精细化的咖啡生豆处理流程。国企云南农垦集团科技赋能云南咖啡精深加工环节,2024年建成现代化烘焙基地。今年3月26日,上市公司云南博闻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投资咖啡种植基地项目。
这些品牌及资本的加入,让云南咖啡迎来质变时刻。云南正在建立从种植到烘焙的全程品控体系,推动咖啡豆瑕疵率从15%降至3%以下,达到国际精品咖啡交易标准。
云南咖啡爆发式的增长既是尝到了国际市场供需失衡的短期红利,更是中国咖啡产业数十年技术积累与品牌沉淀的成果。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产咖啡豆产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在产业化进程中,云南咖啡豆经历了从原料供应到品牌塑造的转型升级。起初,云南咖啡豆主要被用作速溶咖啡原料,在多年来众多咖啡企业的共同支持下,云南咖啡产业逐步建立起了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已蜕变为中国精品咖啡核心产区。
云南省创新服务示范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全球咖啡领域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68124项,中国以53502件专利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比78.5%。其中,中国地区更是在发酵技术领域表现突出,以413件专利位居全球首位,这也体现出国内市场对风味改良技术的旺盛需求。
一位上海咖啡师向记者表示:“以前我们做咖啡学意大利标准,现在轮到抄我们的作业了,我们正在自己定义咖啡风味。”
从此前的廉价咖啡原料供应,到如今的精品咖啡,国产咖啡的崛起正在成为现实。每年的中国(普洱)国际咖啡博览会吸引了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0家企业参展参与,上海、深圳已成为全球咖啡创意中心。同时,冻干咖啡、冷萃浓缩液等深加工环节的创新,延伸了咖啡产业链的利润空间,不少咖啡企业通过此类革新技术成功打入了欧美市场?。
在黄家雄看来,中国咖啡产业链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生态,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重塑市场格局
从早期“舶来品”的小众标签,到如今融入日常生活的新消费符号,国内咖啡产业市场规模正从千亿元级迈向万亿元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已达6235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到2029年更将攀升至1.39万亿元。
咖啡行业爆发式增长背后,既是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加,更是产业链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曾经,中国咖啡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主导。近年来,本土咖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国内现存咖啡相关企业约为48.17万家,其中31.07%的企业是3年内注册成立的。
不过,咖啡行业的高速增长亦伴随隐忧,众多品牌的涌入导致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价格战”随之而来。红餐大数据显示,上述情况导致了国内咖啡人均消费持续下滑,从2023年的32.5元下滑至2024年的27.9元,下降幅度达到了14.1%。
《证券日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规模化连锁企业供应链相对完善,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但许多小型咖啡店由于缺乏大品牌的支持和长期采购合约,会在咖啡豆价格波动中承受更大压力。一些店主选择减少优惠活动来缓解成本压力,另一些则在调价与囤货之间犹豫不决。
如何在新的市场格局中脱颖而出,已经不仅是下游咖啡商户需要应对的挑战,更是产业链上每家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内咖啡产业链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咖农议价权不足,种植环节利润空间有限,产品创新易被模仿等等。”
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行业人士表示,咖啡企业“价格战”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咖啡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上游种植与下游品牌端协同效应未充分释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链条的国际竞争力。
在竞争日渐白热化的咖啡消费市场,“用中国元素,表达中国风味”成为咖啡企业应对低价竞争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咖啡+花卉”“咖啡+养生”“咖啡+茅台”“咖啡+昆曲”等“咖啡+”创新模式层出不穷。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表示:“‘国潮’咖啡馆的风味不断推陈出新,其体现出的文化自信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文化输出。”
在林先平看来,Z世代与都市白领等国内新消费势力对咖啡文化的深度认同,推动了“国潮咖啡”品牌崛起,在消费内需与产业升级的双向驱动下,中国咖啡产业正加速从原料出口向品质升级、品牌溢价与渠道创新的系统性竞争跃迁。
以中小咖啡饮料品牌四叶咖为例,该品牌联合创始人杨梦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现在做的就是将市场细化分层,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作为扎根于云南的咖啡饮料品牌,售卖咖啡的同时也是将一种‘载歌载舞’‘花果香’的生活感受传递给消费者,而公司不断创新的咖啡口味也是遵循这个方向。从此前主流的黑苦美式咖啡,到如今国内品牌探索出适合国人的风味咖啡,开创出‘奶茶’一般丰富的口味菜单,咖啡产业正在被重新解构。”
2025年,国内咖啡行业将以标准化种植、智能化加工为发展基调,以创新的独特风味为内核,以文化软实力为“包装”,掀起产业变革浪潮。
随着云南咖啡国际采购“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本土咖啡饮料品牌“出海”拓市,中国有望从“消费市场”升级为全球咖啡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重塑世界咖啡产业格局。未来,谁能以技术破局、以文化赋能,谁便能在这一杯“黑色黄金”中持续获取时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