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吃也能唱“一出好戏”

2024-11-05 09:51 来源:人民日报

  山楂糕等小吃酸甜开胃,新出锅的炸糕外酥里糯……漫步天津五大道,耳朵眼会馆人头攒动。近年来,炸糕、煎饼馃子、锅巴菜等天津小吃不断“出圈”,让众多游客为了美食奔赴这座城。

  特色小吃不仅拉动文旅消费,也打造了城市文旅的闪亮名片。沈阳鸡架、淄博烧烤、万州烤鱼、乐山钵钵鸡、天水麻辣烫……这些不同地域的特色小吃,以口感抓住游客的胃,以文化牵动游客的心。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小吃日益成为城市的招牌。借文旅融合之东风,特色小吃也在加速实现产业化,成为文旅产业的催化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因子。

  新场景由创新而来,新名片因创新而亮眼。随着百姓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不断创新方能实现突破、站稳市场。比如,老字号桂发祥瞄准健康饮食需求,研发了高纤麻花、益糖麻花等新品,还开设了麻花文化馆,满足游客更深入的文化需求。创新让特色小吃紧跟时代脚步,思路越宽,小吃的潜能挖得就越深。螺蛳粉是柳州的特色小吃,当地不仅打造螺蛳粉电商产业园,还推出“螺蛳粉之旅”专线,打造螺蛳粉主题景区。一种小吃,串起一条产业链,这样的文旅融合思路值得借鉴。

  街头巷尾的小店、小摊同样可以在消费中唱“一出好戏”。近年来,很多人的旅游规划中都有打卡特色小吃的行程,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店越来越受青睐。许多游客去太原,一定要吃一笼认一力蒸饺;去沈阳,少不了一口老四季抻面。小店背后往往是“大人气”,打造好“烟火小店”,城市烟火气更浓,吸引力也更强。

  小店不仅各自特色鲜明,聚集在一起还能汇聚成更亮眼的色彩。在天津,西北角早点已经“出圈”,西湖道美食街、洪湖里美食街、姚村夜市等街区,同样靠特色美食引来众多食客。把街头巷尾特色小店的名号打出去,规划美食线路,畅通公共交通,发挥集聚效应,就能进一步放大特色美食的感染力,吸引更多游客。

  看似不起眼的小吃,折射的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擦亮特色小吃这张城市名片,城市会更加宜居宜游。

  (摘编自《天津日报》,原题为《小吃小店,也是城市“名片”》)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特色小吃也能唱“一出好戏”

2024年11月05日 09:51   来源:人民日报   

  山楂糕等小吃酸甜开胃,新出锅的炸糕外酥里糯……漫步天津五大道,耳朵眼会馆人头攒动。近年来,炸糕、煎饼馃子、锅巴菜等天津小吃不断“出圈”,让众多游客为了美食奔赴这座城。

  特色小吃不仅拉动文旅消费,也打造了城市文旅的闪亮名片。沈阳鸡架、淄博烧烤、万州烤鱼、乐山钵钵鸡、天水麻辣烫……这些不同地域的特色小吃,以口感抓住游客的胃,以文化牵动游客的心。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小吃日益成为城市的招牌。借文旅融合之东风,特色小吃也在加速实现产业化,成为文旅产业的催化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因子。

  新场景由创新而来,新名片因创新而亮眼。随着百姓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不断创新方能实现突破、站稳市场。比如,老字号桂发祥瞄准健康饮食需求,研发了高纤麻花、益糖麻花等新品,还开设了麻花文化馆,满足游客更深入的文化需求。创新让特色小吃紧跟时代脚步,思路越宽,小吃的潜能挖得就越深。螺蛳粉是柳州的特色小吃,当地不仅打造螺蛳粉电商产业园,还推出“螺蛳粉之旅”专线,打造螺蛳粉主题景区。一种小吃,串起一条产业链,这样的文旅融合思路值得借鉴。

  街头巷尾的小店、小摊同样可以在消费中唱“一出好戏”。近年来,很多人的旅游规划中都有打卡特色小吃的行程,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店越来越受青睐。许多游客去太原,一定要吃一笼认一力蒸饺;去沈阳,少不了一口老四季抻面。小店背后往往是“大人气”,打造好“烟火小店”,城市烟火气更浓,吸引力也更强。

  小店不仅各自特色鲜明,聚集在一起还能汇聚成更亮眼的色彩。在天津,西北角早点已经“出圈”,西湖道美食街、洪湖里美食街、姚村夜市等街区,同样靠特色美食引来众多食客。把街头巷尾特色小店的名号打出去,规划美食线路,畅通公共交通,发挥集聚效应,就能进一步放大特色美食的感染力,吸引更多游客。

  看似不起眼的小吃,折射的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擦亮特色小吃这张城市名片,城市会更加宜居宜游。

  (摘编自《天津日报》,原题为《小吃小店,也是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朱晓倩)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