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加入“价格战” 折射美餐饮业困境

2024-08-14 07: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美国肯德基餐厅宣布推出全新的5美元套餐,企图在“价格战”中进行反击。在此之前,麦当劳、温迪汉堡、汉堡王等美国连锁快餐巨头已纷纷在美国市场推出5美元套餐,以吸引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有评论认为,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背后是美国餐饮业面临的成本上升、消费者支出疲软的实际困境。

  去年夏天,一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呼吁大家关注麦当劳涨价问题,引发了一场关于快餐价格和外出就餐总体成本的激烈讨论。“通胀持续高企促使低收入美国人减少外出就餐,转而在家烹饪更实惠的饭菜。”路透社说。美国彭博社旗下《商业周刊》杂志在年初的一篇报道中分析称,2023年,整个美国餐饮行业的同店销售额增长放缓,高成本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使许多顾客在家做饭。美国商业数据分析公司Emarketer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消费者外出就餐的频率也会降低。

  消费疲软直接影响餐饮业的业绩表现。以此次推出低价套餐的肯德基为例,其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在8月6日披露的季度财报中表现不佳,第二季度同店销售额降幅超预期。其中肯德基表现不及预期,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肯德基分部的同店销售额下降了5%,而上一季度的降幅为7%。

  作为全球表现最强劲的国际餐饮连锁店之一,肯德基门店扩张速度惊人,并在其最大市场中国经受住了不断的挑战。“然而在美国市场,情况则截然不同。该品牌在国内市场正被竞争对手蚕食,并关闭门店。”美国本地媒体评论称。

  百胜旗下面临业绩压力的也不止肯德基一家,必胜客美国报告称其美国同店销售额下降了6%。百胜2020年收购的Habit Burger报告第一季度同店销售额下降8%。

  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百胜第二季度的销售疲软与达美乐、麦当劳和星巴克等其他美国大型餐饮公司的业绩如出一辙。

  行业压力不仅困扰着大型连锁企业,个体经营者同样受到冲击。在成本高企和消费疲软的双重压力下,一些美国餐饮业企业面临考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肯德基加入“价格战” 折射美餐饮业困境

2024年08月14日 07: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庞昕熠

  近日,美国肯德基餐厅宣布推出全新的5美元套餐,企图在“价格战”中进行反击。在此之前,麦当劳、温迪汉堡、汉堡王等美国连锁快餐巨头已纷纷在美国市场推出5美元套餐,以吸引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有评论认为,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背后是美国餐饮业面临的成本上升、消费者支出疲软的实际困境。

  去年夏天,一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呼吁大家关注麦当劳涨价问题,引发了一场关于快餐价格和外出就餐总体成本的激烈讨论。“通胀持续高企促使低收入美国人减少外出就餐,转而在家烹饪更实惠的饭菜。”路透社说。美国彭博社旗下《商业周刊》杂志在年初的一篇报道中分析称,2023年,整个美国餐饮行业的同店销售额增长放缓,高成本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使许多顾客在家做饭。美国商业数据分析公司Emarketer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消费者外出就餐的频率也会降低。

  消费疲软直接影响餐饮业的业绩表现。以此次推出低价套餐的肯德基为例,其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在8月6日披露的季度财报中表现不佳,第二季度同店销售额降幅超预期。其中肯德基表现不及预期,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肯德基分部的同店销售额下降了5%,而上一季度的降幅为7%。

  作为全球表现最强劲的国际餐饮连锁店之一,肯德基门店扩张速度惊人,并在其最大市场中国经受住了不断的挑战。“然而在美国市场,情况则截然不同。该品牌在国内市场正被竞争对手蚕食,并关闭门店。”美国本地媒体评论称。

  百胜旗下面临业绩压力的也不止肯德基一家,必胜客美国报告称其美国同店销售额下降了6%。百胜2020年收购的Habit Burger报告第一季度同店销售额下降8%。

  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百胜第二季度的销售疲软与达美乐、麦当劳和星巴克等其他美国大型餐饮公司的业绩如出一辙。

  行业压力不仅困扰着大型连锁企业,个体经营者同样受到冲击。在成本高企和消费疲软的双重压力下,一些美国餐饮业企业面临考验。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