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大餐”到田间 丰收背后有“粮”方

2024-04-29 09:43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施晓娟)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技术“大餐”到田间 丰收背后有“粮”方

2024年04月29日 09:43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见习记者 朱梦莹

  2004年以来,为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推进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工作机制,引导广大农民选择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农村部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部直属事业单位、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共建高校等组织征集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并予以推介发布。

  20多年来,农业农村部共发布1900余个主导品种、1600余项农业主推技术,已成为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业品种技术推广的一项标志性工作。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示范展示,广大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包村联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推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极大提升了农业技术入户率、到位率,在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不同区域农业增收增产、节本增效、健康养殖、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技术到位,实现稳产增产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源头,是农业的“芯片”。通过培育适应贫瘠地块的种子,提高粮食产量,“望天田”也能实现稳产增产。

  2023年,彰武县同心创展联合社理事长孙继刚带着联合社成员积极参与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在流转、托管的1.5万亩土地上种植“东单1331”,并引入了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平均每亩玉米种植数近5000株。

  “在沙化地里种主导品种,采用主推技术,我们种出了高产粮,迎来了丰收年!”孙继刚拿出了一份测产报告——社里位于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的600亩玉米地,亩产达到2135.2斤;镇里另一块面积480亩的耕地,玉米亩产2093.2斤。种出“吨粮田”的孙继刚被村民誉为新时代的“粮王”。

  作为耐密抗倒伏高产品种之一,“东单1331”在全国多地用于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每年推广1000万亩以上,推广面积逐年快速增加,以耐密、高产、多抗、广适等突出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农技推广机构、种植大户、合作社高度认可。

  “玉米单产提升重点选育推广耐密植、抗倒伏、宜机收高产品种,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并主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这项技术是针对目前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偏低、生产管理粗放、水肥利用率低和玉米生产逆境频发等问题而研发的综合解决方案。”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介绍。

  素有“兵团粮仓”美誉的新疆奇台农场,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长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玉米密植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形成了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机械粒收与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及玉米高产研究与推广的“奇台模式”,农场曾5次创造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良种配套良法,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必由之路。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则离不开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建立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发布机制,围绕技术传导链条构建起‘省级专家团队+县市推广部门+农技人员+示范主体+辐射户’的推广模式,围绕产业发展链条,集成熟化种养模式,突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绿,落实到适宜县市。在县级层面,我们要求每项主推技术都落到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或者示范主体,每个基地或者主体都有一名农技人员对口服务,确保农业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与人才处处长柯枫英介绍。

  围绕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山东不断加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力度,深入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依托,组织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等开展示范展示、推广培训、宣传指导和技术服务。禹城市还成立了11个技术指导组和“禹城市小麦产业技术服务群”,搭建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全方位、多频次向农户提供科学指导服务,确保良种良法真正“落地生根”。

  科学减损,守护一粒一粟

  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半壁江山,在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油菜因果荚成熟度不一致,机收时容易造成裂角落粒,油菜籽联合收获损失率大是制约油菜生产提质增效的瓶颈问题之一。

  眼下,各油菜主产区已陆续开始收割。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当地大力推广的“分段式”机收,让油菜收割减损增效。

  “合作社采用稻再油种植模式,去年,头茬水稻亩产600公斤、两茬再生稻亩产400公斤,实现了‘吨粮田’;采用早熟品种机械移栽油菜,亩产达到216公斤,实现了粮油兼丰。”沙洋县毛李镇铁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万云东说。

  为了无缝衔接再生稻头季机械化育插秧,万云东购置了油菜割晒台、油菜捡拾台,配套已有联合收获机底盘,一机多用,分段收获,提前抢收早腾茬,预计5月初便能完成在田油菜收获,既解决了高产大植株移栽油菜高效割晒铺放和低损捡拾难题,又提高了机具利用率,与油菜联合收获相比,减损增效80-90元/亩。

  据悉,油菜机械化高效低损收获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好油菜适收期,二是选用专用油菜籽联合收获机,三是合理规划采用分段收获。多年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持续跟踪油菜机械化高效低损收获技术,开展不同种植方式条件下油菜联合收获、分段收获作业效果综合测评,总结提出适应不同需求的油菜高效低损机收方式,推动先进适用机具加快部署到生产一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高发、频发成为农业生产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夏玉米主产区,在夏玉米生长过程中干旱、高温、阴雨、寡照、渍涝等非生物逆境常有发生。在山东德州市临邑县“吨半粮”核心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魏德东告诉记者:“以前这里一下大雨就涝,涝得早了影响生产,涝得晚了影响收获,让人着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制定了夏玉米全生育期逆境防御高产栽培技术。“通过耐高温和高产品种搭配,降低了花期高温、干旱和寡照可能造成的花期不遇的风险。”山东省泰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站站长殷复伟介绍,“在这一时期,高温干旱时我们指导农户采用微喷、滴灌、喷灌等方式降低田间温度,阴雨寡照后补充叶面肥、寡糖等生长调节剂,尽快恢复生长,提高光合效率。还配合无人机扰动等措施,辅助授粉,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防止花粒,通过这几年的生产实际来看,效果明显。”

  机艺融合,促进提质增效

  每年国庆假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汤永禄博士都会带着团队成员在田间忙着测试各种播种机新机型,以便到10月底小麦正式开播时为农户提供新的选择。在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持续资助下,汤永禄团队基于播种机设计创新和农艺优化创新而成的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已连续4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过去一到播种期我们就愁眉苦脸的,试过很多种机器,都达不到播好、长好的目标。”来自四川梓潼县佳裕家庭农场的古国红说。2018年,他在自己的1000亩稻茬小麦地上尝试了湿田免耕条播技术,播种环节每亩节约成本60元以上,节约种子10斤。到了冬干春旱时期,保墒能力显著增强,土壤湿度比旋耕麦田高出10%以上,小麦后期长势明显,产量提升了40至60公斤。

  “相较于以前使用的翻耕一次再进行小麦播种的方式,免耕带旋播种技术播种模式灵活、播种质量高、肥料利用率高、病害更轻、增产显著。”河南淮滨县种粮大户王汇宏介绍,“我可能是河南最先引进使用这项技术的农户,刚开始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第1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近几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和稻茬麦区各级推广部门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先后在四川、湖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市设立规模化示范片,召开现场观摩研讨会,让越来越多的农户认识和掌握免耕播种新技术。目前,年推广面积已达500万亩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实现增粮10亿斤以上、节本增效30亿元以上。

  如今,越来越多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小院”模式等多样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为了畅通农业技术咨询通道,实现专家和农民有效对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构建了农业AI大模型人机融合问答技术及服务机器人系统平台——“农科小智”。

  “农科小智”智能咨询机器人,通过“系统自动问答+专家人工解答”的模式,为农业用户提供常见问题语音对话问答、难点问题专家指导等绿色通道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去问谁”等最关心的问题。

  “院校合作好处多,‘农科小智’到我社,科技创新记心窝,服务农民乐呵呵。”这是北京益农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微信朋友圈称赞“农科小智”农业智能咨询机器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派驻平谷区峪口镇的科技书记杜洪艳说:“农民可以随时向‘农科小智’提问,及时解决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问题,体验和得到了‘农科小智’24小时贴心服务。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科技资源支撑,让科技创新‘慧’农更惠农。”

  目前该技术已在北京80多个园区、基地和专业村应用,同时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得到推广,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2万多个,提供技术咨询及专家指导600多万人次,使科技服务直接对接农业生产需求,缓解了农业专家供需矛盾。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