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无糖即饮茶增势迅猛 传统茶业可积极借鉴

2021年12月24日 07:45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据媒体报道,作为茶文化发源地、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中国孕育丰富多样的茶叶种类,“但就是培养不出一个知名茶品牌”。相反,当前的茶类进入瓶装,通过“无糖即饮茶”的形式,回归饮料本身,成为一个新的品牌崛起赛道。

  有数据显示,无糖即饮茶在2019年-2024年期间的五年复合年增长达23%,2024年有望占到中国茶饮料市场的12%(2019年仅为5%)。但也有数字表明,我国茶叶产量从2016年的231.33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297万吨,2020年较上年增加19.28万吨,同比增长6.94%。

  站在时尚饮料的角度看,传统茶类似乎很难进入年轻人的选项。为此新兴茶饮品牌就对茶叶饮料进行十八般变身。小杯变大瓶,茶叶变粉末,加果汁,加果肉,加泡沫,仅留下若干年轻人还能听得懂的茶名,让茶以汽水的方式存活。但,这并不妨碍传统茶叶在它自己的世界里继续发扬光大。只要看看茶叶市场尤其是高端茶叶市场的持续增长就知道,高价值茶叶自有其稳定人群,更不是沦落成茶叶碎渣才能卖出去。

  传统茶行业可以继续在自己的茶叶、茶具、茶艺、茶文化上深耕,将国粹发扬光大,为国人提供滋养和宁静的生活品位。懂茶的不是都跟着品牌走,不会什么茶都去喝,依赖的是经验和惯性。或者说,出自道地产区,本身就是最好的品牌,就能凝聚一个市场;非产区的,品牌再响也只能吸引外行人,也不会有忠实群体。这就和立顿那种以泛众快消市场为目标,大而化之叫一个立顿+绿茶、红茶、早餐茶、奶茶……并不是一个层次。

  同时也要承认,在非传统饮茶区,泡茶冲茶确实不是年轻人的最喜欢和最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仪式。成年人乃至中老年人的养生,是和青少年的消费意识没有交集的。年轻人喝的茶饮料和茶根本也是两回事。不能因为茶叶被转换成饮料配方甚至仅仅是口味,我们就以为传统茶行业有新的出路。正如红酒不能因为年轻人喜欢喝水果酒就以为自己很有前途一样。

  当然,茶行业确实也有向时尚饮料借鉴的地方。毕竟再多的文化禅意和仪式感,种茶和卖茶始终也是一门生意。所以打造品牌是必然的,毕竟信息越庞杂,受众遗忘速度就越快,就只会记得头部品牌,好茶叶终究躲不开品牌化和规模化。

  融入年轻人生活场景是另一方面。茶叶“降血压、去油脂、抗癌”的功能本身就是现代人创造的卖点,不必强迫年轻人接受。相反,让茶转换一种更加轻盈、亲切、有感情的特征,回归相对抽象的类似咖啡的生活仪式感,也是出路之一。这就需要资本运作,上下游连通整合,从品种到消费场景打通,保障品质与品味与年轻心理的完美对接。如果生产和消费依然是断裂的,就难免沦为茶叶碎的命运。别说道地,连茶名都不会被记住。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无糖即饮茶增势迅猛 传统茶业可积极借鉴

2021-12-24 07:45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据媒体报道,作为茶文化发源地、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中国孕育丰富多样的茶叶种类,“但就是培养不出一个知名茶品牌”。相反,当前的茶类进入瓶装,通过“无糖即饮茶”的形式,回归饮料本身,成为一个新的品牌崛起赛道。

  有数据显示,无糖即饮茶在2019年-2024年期间的五年复合年增长达23%,2024年有望占到中国茶饮料市场的12%(2019年仅为5%)。但也有数字表明,我国茶叶产量从2016年的231.33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297万吨,2020年较上年增加19.28万吨,同比增长6.94%。

  站在时尚饮料的角度看,传统茶类似乎很难进入年轻人的选项。为此新兴茶饮品牌就对茶叶饮料进行十八般变身。小杯变大瓶,茶叶变粉末,加果汁,加果肉,加泡沫,仅留下若干年轻人还能听得懂的茶名,让茶以汽水的方式存活。但,这并不妨碍传统茶叶在它自己的世界里继续发扬光大。只要看看茶叶市场尤其是高端茶叶市场的持续增长就知道,高价值茶叶自有其稳定人群,更不是沦落成茶叶碎渣才能卖出去。

  传统茶行业可以继续在自己的茶叶、茶具、茶艺、茶文化上深耕,将国粹发扬光大,为国人提供滋养和宁静的生活品位。懂茶的不是都跟着品牌走,不会什么茶都去喝,依赖的是经验和惯性。或者说,出自道地产区,本身就是最好的品牌,就能凝聚一个市场;非产区的,品牌再响也只能吸引外行人,也不会有忠实群体。这就和立顿那种以泛众快消市场为目标,大而化之叫一个立顿+绿茶、红茶、早餐茶、奶茶……并不是一个层次。

  同时也要承认,在非传统饮茶区,泡茶冲茶确实不是年轻人的最喜欢和最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仪式。成年人乃至中老年人的养生,是和青少年的消费意识没有交集的。年轻人喝的茶饮料和茶根本也是两回事。不能因为茶叶被转换成饮料配方甚至仅仅是口味,我们就以为传统茶行业有新的出路。正如红酒不能因为年轻人喜欢喝水果酒就以为自己很有前途一样。

  当然,茶行业确实也有向时尚饮料借鉴的地方。毕竟再多的文化禅意和仪式感,种茶和卖茶始终也是一门生意。所以打造品牌是必然的,毕竟信息越庞杂,受众遗忘速度就越快,就只会记得头部品牌,好茶叶终究躲不开品牌化和规模化。

  融入年轻人生活场景是另一方面。茶叶“降血压、去油脂、抗癌”的功能本身就是现代人创造的卖点,不必强迫年轻人接受。相反,让茶转换一种更加轻盈、亲切、有感情的特征,回归相对抽象的类似咖啡的生活仪式感,也是出路之一。这就需要资本运作,上下游连通整合,从品种到消费场景打通,保障品质与品味与年轻心理的完美对接。如果生产和消费依然是断裂的,就难免沦为茶叶碎的命运。别说道地,连茶名都不会被记住。

 

(责任编辑:王惠绵)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