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版控烟令实施将近一周 “家法严于国法”?

2015年06月05日 08:18   来源:北京日报    

  京版控烟令实施将近一个星期,围绕“严”与“难”众说纷纭。有人调侃,“带顶儿”的地儿不准吸,“露天人密”不准吸,看来除了家里,到其他场所吸烟都有可能挨罚。那么家是吸烟者的后花园吗?看起来并不靠谱,调查显示,相比在外,家庭控烟其实更早也更严,一般人家都有不许在家吸烟乃至不许带满身烟味儿回家的“家规”、“家法”。

  控烟,家庭的约束相当给力。许多吸烟者在酒桌上、办公室甚至学校、医院里都吞云吐雾满不在乎,但在家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少吸、不吸,实在按捺不住的,要么跑到阳台推开窗户、要么躲进厨房打开抽油烟机吸一会儿,更多的则选择推门而出——到楼道里去吸烟。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扛不住家人的埋怨和抗议,更不愿乌烟瘴气影响妻儿老小的健康。在家“不敢”吸烟是好事,但这“私”与“公”也不过一门之隔,到楼道里吸烟怎么就心安理得、堂而皇之?顾念“家里人”可以做到自律克己,而对“其他人”,哪怕是门对门的邻居、桌挨桌的同事,也时不时忽略无视,好像二手烟三手烟的危害不存在了似的,背后的思维方式很耐人寻味。

  不唯控烟,在社会文明领域,“家法”常常严于国法,“私地”的表现往往好于“公地”,这似乎已经成为某种规律。街道上、广场上、公园里、小区里,尽管规定白纸黑字写得清楚,“严禁”、“请勿”的标识比比皆是,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攀爬涂鸦之人依然屡禁不绝,可他们一旦回到自己的私人空间,诸般令人反感的陋习立马不治而愈。精心料理“私地”,而任性对待“公地”,只要求随心所欲的权利和自由,而认为维护公共环境和秩序、尊重和关照他人利益不是我的义务、不干我的事儿,恐怕正是公德时而不彰,不文明行为难止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场所控烟是转变“烟文化”的契机,更是提升全社会公共意识水位的契机。

  有人说,素质就是不用提醒,那么,文明就是从顾小家扩展到顾大家。费孝通老先生曾以“差序格局”描述乡土中国的社会观念,指出中国人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晕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而规矩法度的执行也会随着这种关系的不同而加以某种程度的伸缩。如今,面对现代社会火热紧密的“新集体生活”,我们迫切要做的,正是打破“差序”,构建一种普遍的标准,重塑“人人自觉遵规守矩、人人自然相善其群”的文化土壤。

  控烟乃民之所愿,“最严”模式能否从纸上、嘴上落到实处,就在此一举。这不仅需要依靠“盯”“管”“跟”“罚”,更需要一个漫长的文化养成过程。掐灭一支烟到底难不难?问问吸烟者在家怎么办也许就明白了。

(责任编辑:施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