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能源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光伏发电公司业绩现“双升双降” 东旭蓝天首季净利10.84亿元

2018年05月08日 07:17   来源:证券日报   

  编者按:从统计数据看,新能源企业半年报业绩出现可喜增长。28家风电上市公司发布了中报预告,9家中报净利超亿元。今日,本报聚焦新能源企业半年报,希望提供有益的价值参考。

  ■本报记者 杨 萌

  据能源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呈现出“双升双降”的态势,双升的是装机和发电量,双降的是弃光电量和弃光率。具体数据显示,一季度光伏新增装机9.65GW,同比增长22%,其中,分布式光伏7.685GW,同比增长217%,普通光伏电站1.97GW,同比下降64%。弃光电量16.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0%。弃光率4.3%,同比下降5.4%。

  对于此次“双升双降”,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光伏产业已经从追求发展速度到精耕发展质量,从追求产能规模到追求电量,从集中大规模开发到分布式开发建设,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到注重生态与经济效益并存,我国光伏行业呈现出回归理性的发展趋势。

  从今年一季度与中期预计业绩来看,光伏业上市公司也可圈可点,据《证券日报》记者通过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净利润超亿元的公司有26家,净利润同比翻番或更多的公司有17家。

  从具体数据来看,东旭蓝天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最为突出,4月26日,公司发布了2018年一季报,今年1月份至3月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26.62%;电力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9.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4亿元,同比增长2909.08%,而电力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36.99%,公司每股收益为0.81元。  

  公司表示,由于转让房地产资产在报告期内完成,已收到51%以上股权转让款,并收回标的公司欠付公司全部往来款项28.91亿元,目标资产均已办理完成工商变更等过户手续,转让收益计入本期投资收益。另外,由于公司投建的电站陆续并网发电,以及公司生态环保产业业绩逐步释放,所以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有了显著的增长。

  另据数据显示,若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额为参考,正泰电器今年一季度实现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额为5.99亿元,高出隆基股份0.93亿元,位列第一。

  事实上,若只比较光伏业务给上市公司带来的盈利情况,隆基股份继续稳居今年一季度A股光伏企业的盈利王之位。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4.70亿元、5.43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9%、24%。该公司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6亿元,同比增长约20%。

  而从净利润同比增幅的情况来看,除了因转让房地产资产获得巨额非经常性损益致净利润大幅增长外,京运通同比67倍的净利润增速排名首位。

  财报数据显示,京运通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48亿元、1.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157%、67倍。该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额为1.17亿元,同比增长约14倍。

  此外,几家光伏切割企业报告期内净利润增速也是相当出众。三超新材、东尼电子、易成新能以及岱勒新材今年一季度分别实现0.53亿元、0.88亿元、0.07亿元、0.39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96%、403%、382%、266%。

  随着一季报披露的完成,有43家不少光伏上市公司发布了中报预告,其中1家减亏、3家略减、14家略增、2家首亏、1家续亏、8家续盈、6家预减、7家预增,1家增亏,以此计算的话,预喜的光伏企业将近有七成。从预计净利润方面来看,有14家公司预计净利润超亿元,其中,三花智控预计净利润6.1亿元至7.93亿排名第一。公司称,随着消费升级和节能减排标准的提升,促使公司家用和商用电子膨胀阀、变频控制器、压力传感器等节能环保系列产品、系统解决方案等市场需求的增长,预计将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同时,汽车零部件业务注入公司后,其业务的较快增长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积极影响。

  另外,预计净利润排名靠前的光伏制造类企业晶盛机电,预计净利润为2.69亿元至3.1亿元,公司称,业绩主要变动原因为,随着光伏行业的增长及下游厂商的扩产,报告期内晶体生长设备订单验收同比大幅增加;公司半导体设备、智能化加工设备及蓝宝石材料销售较好、对报告期业绩有积极影响。

  而净利润增幅最高的企业为亚玛顿,公司预计中期净利润为6500万元至6800万元,同比增长793%。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