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1月19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已建成全球最为完善的玩具产业链,据有关机构测算,预计2025年我国国内市场玩具零售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
相关政策举措将持续促进玩具产业有序发展,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对《玩具安全》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对玩具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了全面升级。此外,针对AI玩具等消费新潮流,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制定发布促进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的实施方案,引导玩具企业应用AI技术创造更多新需求。
我国既是玩具生产大国,又是玩具消费、出口大国。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国内市场玩具零售总额达978.5亿元,比2020年增长25.5%;玩具产品出口额达398.7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19.1%,超4成产品出口美国、欧盟市场。但是,一些不符合标准、产品质量存在较大隐患的劣质玩具的出现,也对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记者获悉,针对玩具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新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加紧对GB 6675.1至GB 6675.4《玩具安全》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近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本次GB 6675《玩具安全》系列标准修订为第3次修订,在充分调研我国玩具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对标ISO、欧盟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对玩具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了全面升级,提升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约束力和适用性。
具体而言,何亚琼介绍,在防范健康损害方面,增补了甲醛、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短链氯化石蜡、硼元素等10类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大幅提升对玩具产品中化学类有害物质的覆盖类别,解决小朋友放入嘴里、污染手臂、伤害身体等问题。在机械物理安全方面,增加了明火装置玩具、食品造型玩具等新产品的技术要求,优化了原标准中悠悠球、充气玩具、吸盘弹射物等细分品类产品的特定要求,强化标准技术要求对玩具产品物理安全的适用性等。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监督司副司长苗雨晨表示,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强化玩具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深入推进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力争到2027年实现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隐患有效治理、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一方面,督促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玩具强制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加大玩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强化线上流通领域抽查,并对以往抽查不合格企业进行重点跟踪抽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置抽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销售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在技术革命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AI玩具成为消费新潮流。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据统计,2024年我国AI玩具市场规模约246亿元,预计2025年全年将增至290亿元。
记者获悉,相关部门下一步将共同推动AI玩具产业高质量发展,并重点围绕政策保障、产品创新、规范发展方面展开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