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招聘会正在全国多地密集开展,其中,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持续“领跑”。面对旺盛市场需求,多地正通过精准政策引导与校企协同机制,积极搭建人才与产业的对接桥梁。
日前,2025“来温州・创未来”全国巡回引才活动暨创新温州建设人才对接会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现场共接收简历2017份、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61人。
“参会的96家单位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37%,正泰、华峰、星际控股等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设展。1500余个优质岗位平均月薪超8000元,部分关键技术岗位年薪高达50万元,涵盖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数字经济应用开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卢峰说。
放眼全国,数字人才相关岗位需求同样亮眼。在2025·成都秋季招聘会暨“蓉漂人才荟”青年人才招聘会上,岗位聚焦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成都市重点产业领域;山西省2026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则提供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约3.8万个就业岗位。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秋招,互联网、教育培训等招聘职位数量占比排名领先;人工智能相关人才招聘需求火热,校招职位量同比增长15.9%,算法工程师、机器视觉工程师等岗位招聘需求增长排在前列。
数字人才不仅在招聘市场“抢手”,在多地发布的人才需求目录中也位列急需紧缺清单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人才需求目录》显示,从产业需求看,大湾区39.1万产业人才需求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五大产业需求居前;《北京市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2025年版)》显示,5G-A技术研发与应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等18个核心领域获评综合紧缺程度5星级。
面对数字人才供需矛盾,各地正积极构建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就业贯通班”等实战平台,另一方面,以政策体系牵引人才培养方向。
在日前召开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第二届北京数字人才发展大会上,北京市人社局发布了第二批数字人才培育典型案例,其中,强化产教协同成为重点。(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