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万晨曦
7月2日,据报道,由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宇航”)研发的“力箭二号”运载火箭将于今年9月份首飞。
7月3日,商业航天板块颇为活跃。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当日收盘,商业航天相关个股西安西测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雷科防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涨停,北京旋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涨幅超9%。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自6月份以来,商业航天热度持续攀升,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以来,已有32家商业航天概念相关公司接受机构调研。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是商业航天板块活跃的关键因素。
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2年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就完成了首飞发射任务,它是当时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火箭。而“力箭二号”的首飞任务很关键,将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轻舟货运飞船的初样试飞船,在未来,它的助推器、发动机等部件还将重复使用,大大降低这类商用火箭的成本。
近期,商业火箭领域频频传来好消息。5月29日,北京箭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回收试验;6月20日,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据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消息,其“引力二号”运载火箭目前已进入产品齐套和各项大型地面试验阶段。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技术突破让产业实现从“单次发射”向“可重复使用”的跨越,为商业火箭降低成本、提升发射效率创造了条件。
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其中43次为商业发射。
深圳市湾众咨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邱思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火箭发射工位的数量及发射效率正在提升,这也助力了我国商业航天发展。例如,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二号工位均已竣工,相比传统发射场效率将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多个发射工位正处于建设或规划阶段,未来将构建起“沿海+内陆”功能互补的航天发射网络。
广东村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基永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至2026年将成为我国新一代可回收火箭的关键验证期,一旦回收复用技术验证成功,火箭发射成本和效率将实现大幅优化,这也将加速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快速、协同发展。
商业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首次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2024年至2025年,商业航天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政策护航下,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2020年的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左右,复合增长率为22.9%,这一数据预计在2025年达到2.8万亿元。
上市公司披露业务进展
“随着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火箭成为产业链上市公司重点布局的商业航天细分领域。”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市场对商业航天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下,相关上市公司纷纷披露了有关业务进展。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公司有部分型号碳纤维产品用于包括商业火箭在内的固体动力发动机壳体的研制生产。
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的紧固件产品已成功进入商业火箭领域。
超捷紧固系统(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商业航天业务进展顺利,目前正按照订单生产产品并交付客户,已交付产品包括壳段、整流罩等火箭箭体结构件。
泰胜风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与国内整箭制造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火箭箭体结构、贮箱产品,火箭发射、回收设施等研发、设计、制造以及新型技术和应用方面规划布局。
北京艾文智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曹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链上市公司应紧抓机遇,积极创新,全力攻克重复回收、高效发动机等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