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正掀起重塑教育的巨浪。近期,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AI助力教育变革。今年以来,从教育资源供给到教学模式创新,从教育管理优化到教育生态构建,AI的深度融入为教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
“显然,AI赋能教育行业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无论是基础教育或素质教育,还是从高校开始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技能类教育,以及从科研到成果转化都离不开AI。”奇点控股董事长姜琳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说,AI正推动从基础教育到科研转化的深度变革。
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尤其是师资力量的集中,导致大城市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例如,大城市学区房价格高昂,家长为孩子入学承受巨大压力,而优质教育资源却难以惠及更多学生。
在姜琳杰看来,在素质教育阶段,AI正成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力量。“有一天我儿子生病在家,跟着网课学习,在陪读过程中,我发现除了孩子不在教室,学习内容和方式和在学校几乎没有区别”。他表示,期待未来优秀教师的课堂内容逐步向社会开放,让一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课程。“实际上,AI的出现确实为改变这一现状带来了希望。”在姜琳杰看来, AI本身也将成为一种新型“教师”。通过整合不同学科教师的讲课内容,AI能够提炼出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未来,不同地区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差距有望大幅缩小,真正实现教育起跑线的公平。”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曾表示,教育数字化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惠及每一个学习者,为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AI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变革与融合的新机遇。”姜琳杰表示,在教师角色方面,AI的学习能力远超个人,未来虚拟老师的数量可能会不断增加,这将促使现实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在线方式获取知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AI技术能够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点和难点,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姜琳杰介绍,他儿子非常喜欢物理知识。今年清明节和他一起出游时,为了打发路上时间,甚至在行驶的车上“上”了一节物理课。
《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应用导向、治理为基,秉承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聚焦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加快形成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助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有效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姜琳杰表示,在高等教育阶段,AI在科研能力和实务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致力于科研的学生而言,AI打破了知识获取的时空限制。它能够整合全球知识信息资源,根据学生需求提炼重点内容,大大提高了知识触达能力。学生无需花费一生去读万卷书,借助AI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大量核心知识,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我观察到,进入大学以后的孩子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成为专精深的科研人员,一类是实务型人员,即一毕业就投身职场中。”
结合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姜琳杰表示,对于进入职场的学生,AI构建的产业链平台解决了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他以奇点控股旗下灵犀科技与教育部合作的国家人才供需大平台为例介绍,该平台以结构化、可视化展示方式将全球市场分成200多个产业链,通过这一平台,高校能够根据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学科建设,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提高学生就业率。学生也可以精准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岗位信息,实现精准就业。例如,环保专业土壤治理方向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找到与土壤治理相关的企业和岗位,提高就业效率。
姜琳杰表示,AI工具的普及让人们的知识触达能力提高了,而且是无限提高。比如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AI构建的平台能够将企业、技术方、资金方、政府政策方和园区方整合在一起,实现智能匹配。
例如,通过奇点控股对产业的深耕和灵犀超链平台,与包头共建的包头(北京)科创中心,整合了相关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高校、企业和政府资源,为产学研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并成功实现了37亿元的产能转化。
“《意见》的发布正全方位重塑教育生态。从素质教育到能力教育,从传统教育模式变革到产学研协同发展,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姜琳杰表示,AI赋能教育,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叠加,更是教育公平化、个性化与产业化的系统性变革。从课堂到职场,从城市到乡村,这场变革正逐步消弭资源鸿沟,释放个体潜能。AI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伙伴,而教育生态的重塑,终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元、更具创造力的未来人才。(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