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工和安全事故拖累 波音2024年飞机交付量大幅下滑

2025-01-17 08: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路透社报道,受去年秋季严重罢工及多重因素影响,波音公司2024年的新飞机交付量降至新冠疫情以来的最低水平。

  波音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交付了348架商用飞机,较前一年的528架下降34%。同时,新订单量也大幅缩减,不到一年前记录的一半。

  报道称,生产质量问题、更严格的监管审查、供应链延迟以及为期七周的罢工,共同减缓了这家美国飞机制造商的装配线速度。据媒体报道,波音737生产线已于2024年12月初重启。2024年12月,波音公司交付了30架飞机,包括17架737 MAX和9架787,月度交付总数高于11月和10月。

  由于飞机制造商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交付飞机,因此2024年交付量的下降无疑对波音的财务状况构成了巨大压力。波音新任首席执行官凯利·奥特伯格曾在2024年10月份告诉投资者,他预计该公司2025年将继续面临资金压力。

  在订单方面,波音公司的年度订单总数从2023年的1456份暴跌至2024年的569份,取消和转换后的净订单也从1314份锐减至377份。根据会计准则调整后,波音去年的净订单量为317份。

  然而,波音的竞争对手空客公司在2024年表现强劲,共交付了766架飞机,并在取消和改装后获得了826份净订单。这是波音连续第六年在交付量和订单量上落后于空客。

  2024年12月,波音公司表示将再次裁员,涉及华盛顿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近千人。这批裁员是波音2024年10月宣布全球裁员1.7万人计划的一部分。裁撤岗位包括工程师、人事和分析师等,影响波音民用、防务与全球服务部门。

  2024年年初,一架阿拉斯加航空的737 MAX 9型飞机发生严重事故,导致联邦航空管理局暂停了该机型的生产。调查发现,波音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控制和员工培训方面的严重缺失,联邦航空监管也被认为不够有效。

  2024年7月初,波音宣布与美国司法部就2018年和2019年的两起737 MAX型客机致命空难“原则上”达成认罪协议。与此同时,波音还遭遇多起诉讼。除航班乘客对波音提起集体诉讼外,连波音股东也提起集体诉讼,称波音将利润置于安全之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罢工和安全事故拖累 波音2024年飞机交付量大幅下滑

2025年01月17日 08: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秦天弘

  据路透社报道,受去年秋季严重罢工及多重因素影响,波音公司2024年的新飞机交付量降至新冠疫情以来的最低水平。

  波音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交付了348架商用飞机,较前一年的528架下降34%。同时,新订单量也大幅缩减,不到一年前记录的一半。

  报道称,生产质量问题、更严格的监管审查、供应链延迟以及为期七周的罢工,共同减缓了这家美国飞机制造商的装配线速度。据媒体报道,波音737生产线已于2024年12月初重启。2024年12月,波音公司交付了30架飞机,包括17架737 MAX和9架787,月度交付总数高于11月和10月。

  由于飞机制造商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交付飞机,因此2024年交付量的下降无疑对波音的财务状况构成了巨大压力。波音新任首席执行官凯利·奥特伯格曾在2024年10月份告诉投资者,他预计该公司2025年将继续面临资金压力。

  在订单方面,波音公司的年度订单总数从2023年的1456份暴跌至2024年的569份,取消和转换后的净订单也从1314份锐减至377份。根据会计准则调整后,波音去年的净订单量为317份。

  然而,波音的竞争对手空客公司在2024年表现强劲,共交付了766架飞机,并在取消和改装后获得了826份净订单。这是波音连续第六年在交付量和订单量上落后于空客。

  2024年12月,波音公司表示将再次裁员,涉及华盛顿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近千人。这批裁员是波音2024年10月宣布全球裁员1.7万人计划的一部分。裁撤岗位包括工程师、人事和分析师等,影响波音民用、防务与全球服务部门。

  2024年年初,一架阿拉斯加航空的737 MAX 9型飞机发生严重事故,导致联邦航空管理局暂停了该机型的生产。调查发现,波音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控制和员工培训方面的严重缺失,联邦航空监管也被认为不够有效。

  2024年7月初,波音宣布与美国司法部就2018年和2019年的两起737 MAX型客机致命空难“原则上”达成认罪协议。与此同时,波音还遭遇多起诉讼。除航班乘客对波音提起集体诉讼外,连波音股东也提起集体诉讼,称波音将利润置于安全之上。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