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枝繁叶茂的共建共享

2021年08月01日 06:58   来源:经济日报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对浙江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行了全面部署。

  面对重大使命,浙江如何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经济日报记者近日深入到浙江多地,与当地干群一起谈打算、话发展、找答案。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共同富裕看浙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居民收入”是绕不过去的关键指标之一。

  多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遥遥领先,其中,城市居民收入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农村居民收入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浙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3倍。

  不仅如此,浙江还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9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6。

  浙江率先探索的城乡统筹实践,正转化为当地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成绩有目共睹,浙江却从未止步,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面前,浙江全省干群正以更新视角、更高站位谋划更大突破,努力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

  淳安有个“大下姜”

  说起城乡变化,淳安县下姜村69岁的老党员姜银祥最有发言权。

  下姜村曾是浙江最偏僻的贫困村之一。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来下姜村时,就是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搓板路”,又换乘半个多小时轮渡,最后踩着村民们用废门板临时搭出的“桥”才进了村。

  也就在那一年,浙江省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源头上入手,推动村庄整治。短短10多年间,下姜村完成了从“脏乱差”向“绿富美”的嬗变。

  “一村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如今,以下姜村为龙头,周边22个行政村组成了“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携手前行。目前,淳安下姜景区已是国家级4A级景区,枫树岭村、薛家源村、桃源凌家村等7个村已成功挂牌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打破部门间行政壁垒,凡是涉及‘大下姜’的事,大家都是商量着办,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大下姜”联合体党委书记、淳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永鸿说。

  当了28年村支书的姜银祥,如今已成为下姜村的“金牌导游”,他和年轻的继任者姜丽娟用两代人的视角,为游客们讲述着下姜村的过去,也续写着下姜村的未来。

  既因势利导又优势互补,越来越多的“下姜村”正大步走上致富之路。实践证明,只要充分调动广大干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补齐低收入群体短板。

  打开融合发展“致富密码”

  位于湖州的织里古镇,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叙事起点”之一。童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织里每年有14.5亿件童装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

  “过去织里童装产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现在则牢牢抓住设计和销售,在充分带动本地就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编外车间’,在安徽、江西、青海等地帮扶带活2万余家企业。”湖州市吴兴区委常委、织里镇党委书记杨治说。

  7月12日,一场特殊的跨区域“飞地抱团”分红仪式在嘉兴市嘉善县大云镇举行。针对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遭遇“成长的烦恼”,尤其是经济薄弱村“实力有限无法投、没有地方无处投、看到项目不敢投”,当地政府整合了全县强村扶持土地指标,将原先分散的土地指标化零为整,通过“飞地”集约布局,让薄弱村、腾退村都有机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

  大云中德生态产业园是嘉善首个跨区域多村联建项目。“去年1月,我们村就首次以现金方式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20万元股份的红利,发到3360名村民手中。”大云镇缪家村党委书记陆荣杰说,村集体有了实力,推进共同富裕就更有底气。

  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正成为破解城乡差距的“富民密码”和重塑城乡格局的“关键一招”。目前,浙江已启动新一轮以土地为重点的乡村集成改革,为更高层次的城乡统筹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动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

  长期以来,“二元结构”如同一座丘壑横亘在城乡之间,即便是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也不例外。如何尽快补齐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的短板,是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课题。

  在东阳市花园村,来自四川的红木家具城员工熊志新说,自己已经把家安在这里,作为新村民,可以享受与当地村民一样的30多项福利。事实上,花园村的村民早已享受到了“市民”的待遇。在便民服务中心,可以一站式办理从营业执照到户籍、社保等600多种事务。“智慧花园”平台的建成,还让花园村村域管理插上了数字化翅膀。花园村党委副书记邵徐君说,去年10月,花园村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小城市培育试点,这是浙江小城市试点首次从中心镇向经济强村扩容,标志着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的诞生。

  采访中,很多浙江的干部群众都说,“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建设共同富裕同样不能掉队”。

  任务虽然艰巨,但浙江已在路上。从美丽乡村到全域“大花园”再到共同富裕建设,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之江大地上展开。据悉,浙江目前正着手做好“有效扩大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破解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难题”“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三篇文章,加快构建更多优质共享的幸福图景。

  “共同富裕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这是我们推动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也是巨大潜力所在。”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的跑道上率先推动共同富裕。

  (采访组成员:瞿长福 黄 平 顾 阳 郁进东 崔国强 柳 文 赵田格格 执 笔:顾 阳)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大数据赋能全面小康    2021年06月20日
  • ·昔日石头山 成了“花果山”    2021年07月12日
  • ·上海有个后花园叫“太仓”    2021年07月09日
  • ·乡村蝶变 振兴按下“快进键”    2021年07月06日
  • ·绿富同兴 绿富同行    2021年01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枝繁叶茂的共建共享

    2021-08-01 06:58 来源:经济日报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对浙江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行了全面部署。

      面对重大使命,浙江如何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经济日报记者近日深入到浙江多地,与当地干群一起谈打算、话发展、找答案。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共同富裕看浙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居民收入”是绕不过去的关键指标之一。

      多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遥遥领先,其中,城市居民收入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农村居民收入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浙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3倍。

      不仅如此,浙江还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9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6。

      浙江率先探索的城乡统筹实践,正转化为当地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成绩有目共睹,浙江却从未止步,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面前,浙江全省干群正以更新视角、更高站位谋划更大突破,努力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

      淳安有个“大下姜”

      说起城乡变化,淳安县下姜村69岁的老党员姜银祥最有发言权。

      下姜村曾是浙江最偏僻的贫困村之一。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来下姜村时,就是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搓板路”,又换乘半个多小时轮渡,最后踩着村民们用废门板临时搭出的“桥”才进了村。

      也就在那一年,浙江省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源头上入手,推动村庄整治。短短10多年间,下姜村完成了从“脏乱差”向“绿富美”的嬗变。

      “一村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如今,以下姜村为龙头,周边22个行政村组成了“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携手前行。目前,淳安下姜景区已是国家级4A级景区,枫树岭村、薛家源村、桃源凌家村等7个村已成功挂牌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打破部门间行政壁垒,凡是涉及‘大下姜’的事,大家都是商量着办,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大下姜”联合体党委书记、淳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永鸿说。

      当了28年村支书的姜银祥,如今已成为下姜村的“金牌导游”,他和年轻的继任者姜丽娟用两代人的视角,为游客们讲述着下姜村的过去,也续写着下姜村的未来。

      既因势利导又优势互补,越来越多的“下姜村”正大步走上致富之路。实践证明,只要充分调动广大干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补齐低收入群体短板。

      打开融合发展“致富密码”

      位于湖州的织里古镇,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叙事起点”之一。童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织里每年有14.5亿件童装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

      “过去织里童装产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现在则牢牢抓住设计和销售,在充分带动本地就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编外车间’,在安徽、江西、青海等地帮扶带活2万余家企业。”湖州市吴兴区委常委、织里镇党委书记杨治说。

      7月12日,一场特殊的跨区域“飞地抱团”分红仪式在嘉兴市嘉善县大云镇举行。针对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遭遇“成长的烦恼”,尤其是经济薄弱村“实力有限无法投、没有地方无处投、看到项目不敢投”,当地政府整合了全县强村扶持土地指标,将原先分散的土地指标化零为整,通过“飞地”集约布局,让薄弱村、腾退村都有机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

      大云中德生态产业园是嘉善首个跨区域多村联建项目。“去年1月,我们村就首次以现金方式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20万元股份的红利,发到3360名村民手中。”大云镇缪家村党委书记陆荣杰说,村集体有了实力,推进共同富裕就更有底气。

      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正成为破解城乡差距的“富民密码”和重塑城乡格局的“关键一招”。目前,浙江已启动新一轮以土地为重点的乡村集成改革,为更高层次的城乡统筹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动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

      长期以来,“二元结构”如同一座丘壑横亘在城乡之间,即便是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也不例外。如何尽快补齐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的短板,是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课题。

      在东阳市花园村,来自四川的红木家具城员工熊志新说,自己已经把家安在这里,作为新村民,可以享受与当地村民一样的30多项福利。事实上,花园村的村民早已享受到了“市民”的待遇。在便民服务中心,可以一站式办理从营业执照到户籍、社保等600多种事务。“智慧花园”平台的建成,还让花园村村域管理插上了数字化翅膀。花园村党委副书记邵徐君说,去年10月,花园村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小城市培育试点,这是浙江小城市试点首次从中心镇向经济强村扩容,标志着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的诞生。

      采访中,很多浙江的干部群众都说,“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建设共同富裕同样不能掉队”。

      任务虽然艰巨,但浙江已在路上。从美丽乡村到全域“大花园”再到共同富裕建设,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之江大地上展开。据悉,浙江目前正着手做好“有效扩大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破解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难题”“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三篇文章,加快构建更多优质共享的幸福图景。

      “共同富裕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这是我们推动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也是巨大潜力所在。”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的跑道上率先推动共同富裕。

      (采访组成员:瞿长福 黄 平 顾 阳 郁进东 崔国强 柳 文 赵田格格 执 笔:顾 阳)

    (责任编辑:佟明彪)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