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数据回落背后 中国经济复苏动力是否充足?

2021年06月16日 21: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数据回落背后 中国经济复苏动力是否充足?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 王恩博)变种病毒全球流窜,国内疫情局部偶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刚刚过去的5月给一直处于稳定复苏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带来挑战。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当月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延续回落态势。这不禁让人担心:中国经济复苏动力是否充足?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5月份中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增速有所放缓。当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4月份为9.8%;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4月份为17.7%;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4%,1-4月份为19.9%。

  对于数据走弱原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2月份开始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大幅负增长,导致今年2月份相关指标同比增速大幅跳升,此后随着去年基数回升,相关指标同比增速回落也是必然趋势,因此仅看同比指标具有较大干扰,需要剔除基数效应和从多个角度分析经济的恢复状况。

  如其所言,从更能体现近期变化情况的环比看,各项指标仍保持基本稳定;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多数生产需求指标更有所加快。

  例如,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均为6.6%,后者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4.2%,比1-4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5%,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

  温彬认为,5月份,生产和需求环比增速保持基本稳定,投资和消费两年平均增速均较前值有所加快,说明中国经济整体延续稳中恢复势头,与预期基本相符。

  市场活力提升亦为经济持续复苏增添了有力注脚。瑞银实证所(UBS Evidence Lab)近期公布的一项中国企业家调查显示,表示受疫情负面影响的受访企业占比由去年9月的79%下降至当前的48%。受访企业经营预期也继续改善,其中66%预计今年下半年销售收入将同比上升。

  中国经济复苏势头持续,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带动中国PPI(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升至高位,这一压力会否向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传导引起市场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郭丽岩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考量通胀问题一般从终端消费物价着手,根据当前CPI的温和波动态势,不用过分担心通胀问题。她称,目前肉禽蛋奶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裕、价格运行态势稳中向下,食品价格已成为CPI的“稳定器”。预计下半年,CPI将继续在合理区间温和波动。

  而在工业品价格方面,为促进大宗商品市场平稳运行,官方已接连出手。据了解,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国务院有关部门将持续加强市场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对投机炒作行为“零容忍”,及时排查异常交易,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着力引导大宗商品价格向供需基本面回归,为经济平稳运行营造良好价格环境。

  5月过后,2021年的“进度条”已接近一半。在上半年稳定复苏基础上,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走?

  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看好消费持续反弹。他表示,按照两年年均增速看,一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达到7%,与疫情前8%至9%左右的增速颇为接近,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速的差值也有所收敛,加之疫苗接种加速推进,下半年中国消费或将迎来显著改善。

  温彬则提醒,要看到全球经济恢复不平衡和不协调因素仍然较多,美国通胀加快上升,但新增非农就业却不及预期,近期美债收益率由升转降,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存在较大分歧,要警惕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调整带来的风险。

  他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一些领域复苏基础还不牢固,例如小企业PMI指数波动较大,近期再次跌落至收缩区间,因此宏观政策宜继续以“稳”为主,仍需要大力提振内需,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结构性支持力度。(完)

(责任编辑:佟明彪)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闁圭儤鍤﹀☉銏犵睄闁割偆鍣ュΛ鍛存⒑閸愬弶鎯堥柟鍐叉捣缁牓宕卞☉娆忎缓濡炪倖鐗徊浠嬪几閵堝洨纾奸柟鎷屽煐鐎氾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数据回落背后 中国经济复苏动力是否充足?

2021-06-16 21: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数据回落背后 中国经济复苏动力是否充足?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 王恩博)变种病毒全球流窜,国内疫情局部偶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刚刚过去的5月给一直处于稳定复苏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带来挑战。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当月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延续回落态势。这不禁让人担心:中国经济复苏动力是否充足?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5月份中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增速有所放缓。当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4月份为9.8%;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4月份为17.7%;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4%,1-4月份为19.9%。

  对于数据走弱原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2月份开始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大幅负增长,导致今年2月份相关指标同比增速大幅跳升,此后随着去年基数回升,相关指标同比增速回落也是必然趋势,因此仅看同比指标具有较大干扰,需要剔除基数效应和从多个角度分析经济的恢复状况。

  如其所言,从更能体现近期变化情况的环比看,各项指标仍保持基本稳定;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多数生产需求指标更有所加快。

  例如,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均为6.6%,后者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4.2%,比1-4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5%,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

  温彬认为,5月份,生产和需求环比增速保持基本稳定,投资和消费两年平均增速均较前值有所加快,说明中国经济整体延续稳中恢复势头,与预期基本相符。

  市场活力提升亦为经济持续复苏增添了有力注脚。瑞银实证所(UBS Evidence Lab)近期公布的一项中国企业家调查显示,表示受疫情负面影响的受访企业占比由去年9月的79%下降至当前的48%。受访企业经营预期也继续改善,其中66%预计今年下半年销售收入将同比上升。

  中国经济复苏势头持续,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带动中国PPI(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升至高位,这一压力会否向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传导引起市场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郭丽岩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考量通胀问题一般从终端消费物价着手,根据当前CPI的温和波动态势,不用过分担心通胀问题。她称,目前肉禽蛋奶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裕、价格运行态势稳中向下,食品价格已成为CPI的“稳定器”。预计下半年,CPI将继续在合理区间温和波动。

  而在工业品价格方面,为促进大宗商品市场平稳运行,官方已接连出手。据了解,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国务院有关部门将持续加强市场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对投机炒作行为“零容忍”,及时排查异常交易,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着力引导大宗商品价格向供需基本面回归,为经济平稳运行营造良好价格环境。

  5月过后,2021年的“进度条”已接近一半。在上半年稳定复苏基础上,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走?

  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看好消费持续反弹。他表示,按照两年年均增速看,一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达到7%,与疫情前8%至9%左右的增速颇为接近,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速的差值也有所收敛,加之疫苗接种加速推进,下半年中国消费或将迎来显著改善。

  温彬则提醒,要看到全球经济恢复不平衡和不协调因素仍然较多,美国通胀加快上升,但新增非农就业却不及预期,近期美债收益率由升转降,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存在较大分歧,要警惕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调整带来的风险。

  他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一些领域复苏基础还不牢固,例如小企业PMI指数波动较大,近期再次跌落至收缩区间,因此宏观政策宜继续以“稳”为主,仍需要大力提振内需,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结构性支持力度。(完)

(责任编辑:佟明彪)

查看余下全文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闁圭儤鍤﹀☉銏犵睄闁割偆鍣ュΛ鍛存⒑閸愬弶鎯堥柟鍐叉捣缁牓宕卞☉娆忎缓濡炪倖鐗徊浠嬪几閵堝洨纾奸柟鎷屽煐鐎氾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