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民营企业要在‘双链现代化’建设当中有大作为”,“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研讨会上专家们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建设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涉及很多大的利益格局调整,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城乡关系、收入分配关系等。这些关系调整实际上就是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市场规模,提升最终消费,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要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目标、任务,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根本出路还在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刘迎秋教授表示,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3个小类的门类比较齐全、规模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同时,存在诸多问题:主导型产业链不够明显,大部分产业产出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存在很多短板。产业链涉及到生产链,生产链又和企业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流通链等相互衔接,密切相关。因此,“十四五”时期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民营企业要在“双链现代化”建设当中有大作为。
刘迎秋建议,民企要主动拥抱国有企业,实现国有与民营互相拥抱合作共进。民营企业要继续发扬勇于“吃螃蟹”的精神,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特别是先进实用技术的创新。民营企业还要高度重视发现人才、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要学会用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赢得社会认可并以此赢得优质资金供给。同时,在“双链现代化”建设中,民企要主动拥抱大数据、云平台,用好“互联网+”,促进股权合作、股份合作,做好高精尖、数字化的民营企业。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提出,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巩固“头部”地位;要顺畅产业链,以高质量产出融入产业链;要注重创新,创新是企业维持生存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优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尽快实施数字化转型。
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开展民营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实践基础上,由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创新商会、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民营企业研究中心和有关专家共同发起的。(关昕)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