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杭州“城市大脑” 让城市更加耳聪目明

2020年10月22日 13:25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杭州10月21日电(汪瑞华)拥堵排名从全国第2位降至第35位、市区停车实现“无杆停车场”、酒店30秒可办理入住、公园20秒即完成入园……在浙江杭州,这简单普通的一串数字变化的背后,得益于“城市大脑”的建设。

   何谓“城市大脑”,就是搭载于互联网,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城市实施全域全程的即时分析和管理。通过全社会的数据互通,数字化的全面协同,跨部门的流程再造,实现民生直达、惠企直达和基层治理直达。

   也正是这一“城市大脑”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赋能,从而让城市变得越来越智慧,也越来越聪明,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数字停车场。王川摄

   在杭州,市区医院停车难,一直是街区治理的“顽疾”,道路拥堵、车位紧张等现象时有发生。

   杭州市上城区从市一医院周边着手,与城管、交警、卫健等多个部门协同,通过盘清“家底”、智能规划、文明提升,打破以往的条块分隔,激活区域内停车资源,从医院内的127个泊位扩大到实时共享周边500米半径内的1293个泊位,“看病20分钟,排队找车位1小时”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城市大脑”的介入,医院外围车辆等候时间从90分钟逐步缩短,排队长度从350米逐渐缩短,最终实现了即停即走,不再排队。

   久而久之,拆除隔离设施,恢复道路通行功能,交通秩序好了,机非刮擦事故少了,交通出行成为自觉。

   杭州以“城市大脑”为车位管理赋能,解决道路拥堵、停车难问题,正是一次推动存量优化的管理创新,不仅增加了车位资源的有效供给,更成为赋能城市治理、助力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2016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开始建设城市大脑;2017年,发布杭州城市大脑交通系统V1.0版;2018年,城市大脑综合版发布,开始从“治堵”向“治城”迈进……“城市大脑”的建设,可以说是全市总动员。

   智慧交通。王川摄

   城市大脑善思考,建立在广泛的信息共通、数据共享之上。

   据介绍,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其中,在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杭州首创健康码、企业复工复产数字平台、亲清在线等,为确保“抗疫和复工复产两战全胜”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

   “数据‘动’起来,‘城市大脑’必将变得更加耳聪目明,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也让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傅卫权如是说。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杭州“城市大脑” 让城市更加耳聪目明

2020-10-22 13:25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杭州10月21日电(汪瑞华)拥堵排名从全国第2位降至第35位、市区停车实现“无杆停车场”、酒店30秒可办理入住、公园20秒即完成入园……在浙江杭州,这简单普通的一串数字变化的背后,得益于“城市大脑”的建设。

   何谓“城市大脑”,就是搭载于互联网,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城市实施全域全程的即时分析和管理。通过全社会的数据互通,数字化的全面协同,跨部门的流程再造,实现民生直达、惠企直达和基层治理直达。

   也正是这一“城市大脑”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赋能,从而让城市变得越来越智慧,也越来越聪明,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数字停车场。王川摄

   在杭州,市区医院停车难,一直是街区治理的“顽疾”,道路拥堵、车位紧张等现象时有发生。

   杭州市上城区从市一医院周边着手,与城管、交警、卫健等多个部门协同,通过盘清“家底”、智能规划、文明提升,打破以往的条块分隔,激活区域内停车资源,从医院内的127个泊位扩大到实时共享周边500米半径内的1293个泊位,“看病20分钟,排队找车位1小时”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城市大脑”的介入,医院外围车辆等候时间从90分钟逐步缩短,排队长度从350米逐渐缩短,最终实现了即停即走,不再排队。

   久而久之,拆除隔离设施,恢复道路通行功能,交通秩序好了,机非刮擦事故少了,交通出行成为自觉。

   杭州以“城市大脑”为车位管理赋能,解决道路拥堵、停车难问题,正是一次推动存量优化的管理创新,不仅增加了车位资源的有效供给,更成为赋能城市治理、助力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2016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开始建设城市大脑;2017年,发布杭州城市大脑交通系统V1.0版;2018年,城市大脑综合版发布,开始从“治堵”向“治城”迈进……“城市大脑”的建设,可以说是全市总动员。

   智慧交通。王川摄

   城市大脑善思考,建立在广泛的信息共通、数据共享之上。

   据介绍,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其中,在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杭州首创健康码、企业复工复产数字平台、亲清在线等,为确保“抗疫和复工复产两战全胜”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

   “数据‘动’起来,‘城市大脑’必将变得更加耳聪目明,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也让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傅卫权如是说。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