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我们迎来了第五十一个世界邮政日。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是服务生产生活、促进消费升级、畅通经济循环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邮政体系是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系统之一。
当前,我国邮政业规模全球领先,高质量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要素市场十分活跃,服务功能持续增强,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9年,我国邮政业业务总量完成16229.6亿元,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964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5%和22%。其中,快递业务量达到635.2亿件,同比增长25.3%,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支撑网上零售额超过8万亿元,新增社会就业20万人以上。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寄递市场,我国包裹快递量超过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总和,已成为全球邮政业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邮政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切实有效做好行业自身疫情防控,全力保障防疫物资和居民基本生活物资运递,在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保障防疫物资运输寄递、维系社会正常运行、促进生产流通和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邮政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快而不稳、快而不精的基本情况仍没有改变,完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效的任务依然繁重。邮政业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邮政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两进一出”工程为抓手,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第一,坚持完善高质量的邮政业民生服务体系。要创新邮政公共服务内涵,准确把握行业公益性、基础性、商业性等多重属性,强化邮政快递网络基础设施的布局统筹,将代理政务、农村快递服务、末端服务等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改革邮政公共服务机制,推动健全邮政普遍服务保障机制,形成支持农村和边远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创新邮政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要健全制度安排,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确地方政府对农村快递和城乡末端设施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快递进村”。要完善行业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围绕“互联网+服务业+寄递”创新创业,发挥行业优势鼓励从业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推广“寄递+农村电商+农特产品+农户”产业扶贫模式。
第二,坚持完善高标准的邮政业现代市场体系。要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数据流动机制,引导有序竞争,促进规范发展;引导一次分配比例适当向基层、向一线员工倾斜;鼓励引导各类资本支持邮政业发展,拓展“快递物流+金融”业务。要将“快递进厂”作为邮政业更高水平产业协同的突破口,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快递企业快速提升供应链能力,探索重点行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更好地服务中国制造。
第三,坚持完善高效能的邮政业国际寄递体系。要健全“快递出海”制度设计,优化国际邮件互换局布局,加快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设;加强国际快递航空网络能力建设,增进与重点国家和区域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要分步完善境外网络,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寄递企业,加快建设区域网络。要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全面开放国内快递包裹市场,加快打造更多的跨境寄递通道平台。
第四,坚持完善高精准的邮政业风险防控体系。要升级寄递安全能力,全面落实寄递安全监管“三项制度”,综合应用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打造安全防控“升级版”,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要储备产业安全政策,建立邮政快递产业安全的风险研判、防范化解、调查监管机制。要引导企业提高合规经营能力,不断提升快递物流产业全球竞争力和国家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坚持完善高水平的邮政业绿色发展体系。要完善法规体系,推动在涉邮法律法规修订中明确市场主体在快递绿色包装方面的法律责任,强化约束性规定;推动制定快递包装管理办法,健全完善社会各个方面齐抓共治、积极参与的行动机制。要完善标准体系,发布快递包装绿色产品清单目录,推动出台快递绿色包装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并深入开展标准宣贯。要完善政策体系,开展快递可循环包装试点示范以及统计监测分析体系、执法和监管能力建设,推动各地加大对绿色快递包装研发生产、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等的支持力度。要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快递包装产品绿色认证工作体系,健全绿色邮政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估制度。
(责任编辑:王惠绵)